當家人┃我們與無痛分娩的不解之緣
新年伊始,收到胡靈群醫生邀約寫稿,榮幸之至。回顧“無痛分娩”在我院的從無到有、從穩步發展及至常規應用,就像回憶一個新生命的萌芽、成長一樣,讓我思緒萬千
關注“無痛分娩”始于2009年。當時我科很多健康產婦因無法疼痛而被動選擇剖宮產,白白挨上一刀,讓我覺得甚是可惜。那會兒很多醫院都有了無痛胃鏡、無痛腸鏡、無痛人流,可“無痛分娩”還彷如天方夜譚一般遙不可及。如果能實現“無痛分娩”(即分娩鎮痛),那絕對是女性生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啊!然而,我們想要學習、開展這項技術卻苦于沒有尋師問道的方向:當時還沒有一家三甲綜合醫院能夠大規模地開展“無痛分娩”,而且“無痛”的開展歷來是麻醉科唱主角的,我們產科要是“喧賓奪主”其中的可行性也未可知。一番思慮中,我們通過網絡密切關注著分娩鎮痛的的新動態;也就是在那時,我知道了胡靈群醫生與他帶領的“無痛分娩中國行”團隊,于是大為振奮、信心倍增。
2011年,我向陳樹波院長匯報工作時重點介紹了“無痛分娩”,并提出去四院學習技術的想法。陳院對這個新項目極為支持,并表示:“無痛分娩”若能做好,肯定三方都受益;這個項目要當作我院產科的一個專業品牌去做,把它的社會效益放到首位。陳院隨即打電話聯系四院曹琴英院長商量派員學習事宜,并讓我院劉登湘副直接負責、垂直管理該項目。
在四院的三個月時間里,我學習了“無痛分娩”的流程、麻醉的具體方法和科室之間的協作方式,了醫院開展“無痛分娩”的可行性。可沒承想,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產婦及家屬對“無痛分娩”這個新鮮事物認識少、接受度低;我院麻醉科、產科醫護人員緊缺,思想上對新項目重視不足、積極性不夠等等,嚴重阻礙了“無痛分娩”的開展。劉了解到這一問題后,多次召開麻醉科和產科的溝通協調會,同時調整麻醉科人員排班及績效分配問題。每個月例會他都會詢問兩科合作是否順暢、當月無痛分娩率的高低,并鼓勵我們加大“無痛分娩”的宣傳力度。2013年8月至2014年,我院無痛分娩率維持在60%左右。項目開展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鎮痛效果有差異的問題,也經常有分娩鎮痛是否會引起產程延長及新生兒窒息的顧慮“無痛分娩”,是否線月“無痛分娩中國行”團隊來到邢臺地區,我們有了第一次與胡醫生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由于中國行團隊行程緊湊,劉帶著我和麻醉科主任,利用從火車站到威縣上的時間與胡醫生進行了一次簡短而充分的交流。時間雖短,但胡醫生所列舉的有關“無痛分娩”的大量研究數據證明:使用分娩鎮痛技術后,新生兒的各項指標均得到改善,產婦的剖宮產率、會陰側切率及產后出血率均下降。這就像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無痛分娩”值得搞下去。總結2014年全年數據,我院的無痛分娩率維持在66.1%,側切率14.2%,剖宮產率降低3個百分點。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率未因“無痛分娩”而升高。
然而,新事物的發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2015年,我院的分娩鎮痛率下降到40%。2015年11月28日,邢臺人民醫院婦產新生兒院區投入使用。隨之二胎政策,產科患者驟增,陳院長在視察工作時再次強調:無痛分娩,不僅要當作科室的招牌去做,更要當成醫院的品牌去做;即使沒有經濟效益也要去做,有什么困難就找我。
為了讓分娩鎮痛的技術流程更加精細,用藥更加科學規范,人員配備更加合理,讓無痛分娩的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劉安排麻醉科主任、我與產房長參加了2016年“無痛分娩中國行”上海站的培訓學習,令我們親身體會到中國行團隊嚴謹、規范的專業素養,“關注母嬰安全,一切拿數據說話”的務實態度,讓我發自內心的感佩。近距離接觸胡靈群醫生,更為他多年來在中國推行無痛分娩的韌勁所打動。這一年,我院成為“無痛分娩中國行”的戰略合作伙伴。及至2017年,我院分娩鎮痛率達到80%,新生兒窒息率由2016年的2.5%下降到2017年的2.1%,產后出血率由3.7%下降到2.5%,醫院的口碑和效益也隨之獲得有目共睹的提升。
回顧“無痛分娩”在我院的發展,我深切感受到:要發展一項醫療新技術,不難;難的是發自心底的去接受一個傳統認知的新,難的是為貫徹新而去變更當前固有模式的魄力,難的是有魄力推行后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不懈韌勁。著“無痛分娩中國行”的腳步,我們每一步前進,不是結束而是征服另一個高峰的新起點!今年我們將迎來第二級“高級產科麻醉123計劃”,往現代產房再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