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對寶寶的7大危害
6、剖腹產令“濕肺癥”嬰兒增多
資料顯示,每年因濕肺癥入住ICU個案有上升趨勢,情況與愈來愈多孕婦選擇剖腹產子有關。研究中只有一成四嬰兒是非醫學上需要而剖腹出生,專家呼吁準父母應首選經產道自然分娩,避免因喜好、擇日子甚或預約床位等外在因素而貿然剖腹。她說,嬰兒出生前需要一定準備時間,讓嬰孩的肺部有足夠條件吸收部分肺內胎水;另外,母體子宮收縮及經陰道出生可助嬰孩把肺部積水擠壓出肺外。
即使決定剖腹生產,在妊娠三十九周后才進行手術。大部分三十五周以上嬰兒的肺部發展雖已成熟,但在三十七周進行剖腹生產仍是太早。當嬰兒未足月(即妊娠少于三十七周)又需剖腹生產,便可考慮向母親注射類固醇,對嬰兒無影響之余,又可減低嬰兒患濕肺癥的風險,但需注意平衡母親的藥物風險。另外,有外國研究稱,曾患嚴重濕肺癥的嬰兒日后有較高機會患哮喘病等長期呼吸道疾病。
7、麻醉對胎寶寶的影響
幾乎所有的麻醉藥及鎮痛藥對中樞系統都有抑制作用,都較易通過胎盤屏障而進入胎兒體內。胎盤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充當胎兒的肺,進行著氣體的交換。但實際氣體交換的效率只有肺的1/150。母體血液輸送的氧氣要通過胎盤的絨毛間隙進入胎兒血液循環,胎兒血中的二氧化碳也要通過彌散的方式進入母體血液循環。
麻醉藥物會通過兩種方式對胎兒產生影響,即直接抑制胎兒呼吸、循環中樞,或通過抑制母體呼吸循環而間接對胎兒產生影響。過量的麻醉藥或手術中媽媽出現了因呼吸抑制的低氧血癥,都會影響寶寶的氧氣供應和代謝廢物的排出,直接威脅著寶寶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選擇剖宮產麻醉時,醫生必須慎重考慮用藥的種類、劑量、時機和方法,以防止對胎兒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