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便便識疾病苗頭
大便是消化器官將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后的剩余產(chǎn)物,它雖然污穢不堪,臭不可聞,但也有利用的價值。它就像一張晴雨表,既能反映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又能提供某些疾病的重要信息。如果家長學(xué)會觀察這張"睛雨表"也許有助于你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
如:半年前,某女士做了母親,她生了個健康可愛的寶寶。由于母乳不足,寶寶3個月大時改用牛奶喂養(yǎng)。但從此以后,寶寶天天拉稀,大便呈灰白色,含奶酪樣凝塊,精神也一天比一天差。寶寶這些變化,卻被初為人母的梁女士忽視了,她認(rèn)為是小孩子剛開始吃牛奶,不適應(yīng)引起的,過一段日子就會好的。等到寶寶瘦了一大圈,梁女士才覺得有點不對勁,忙到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寶寶原來得了一種叫"瀉"的疾病,是由于對牛奶耐受性差,腸吸收不良造成的。寶寶的病雖是查出來了,但因為就診過晚,已繼發(fā)了癥。
由于兒童處于發(fā)育時期,各階段的喂養(yǎng)方法和飲食結(jié)構(gòu)不盡相同,而且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孩子的大便也變化多樣。不過,作為家長應(yīng)了解孩子正常大便的性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胎便:新生兒在出生后2小時左右開始排出胎便,它是由胎兒期的腸道分泌物、膽汁和羊水組成,呈墨綠色稠糊狀,并稍有腥臭味,多在2-3天排解完畢。待寶寶吃奶后,大便即轉(zhuǎn)為黃色。
2、嬰兒大便:如系母乳喂養(yǎng),大便多呈金黃色軟膏樣并稍有酸臭味,有時呈淡綠色或混有少許奶瓣的軟便,一般每天2-3次。以牛奶喂養(yǎng)為主的嬰兒,大便常為淡黃色,質(zhì)較硬,每天1-2次或隔日1次,每次量較多。如孩子除吃奶外,還吃米粉、米湯等淀粉類食物,則大便量較多,味較臭。在最初給孩子添加蔬菜等輔食時,大便中可含有未消化的菜葉等,待孩子的胃腸功能逐漸適應(yīng)了以后,該現(xiàn)象就會消失。
3、年長兒大便:與成人的大便性狀基本相同,多為黃色或黃褐色軟便,每天1-2次,或每隔1-2天1次。
如孩子吃了西瓜、西紅柿,大便中可見紅色瓜瓤樣物,或解少許帶紅色的水樣便。如食用了動物的血、肝和較多的肉類,或服用鐵劑、碳劑,大便可呈黑色,在前一種情況下,大便的可呈陽性。在成形的大便表面附有少許黏液。
異常的大便性狀主要有下列幾種:
1.大便如呈黃色黏液狀、膿血狀,多表示孩子患有腸道細(xì)菌感染或痢疾;如為稀水樣、蛋花樣,且有酸臭味,則以消化吸收不良或性腸炎的可能性大。
2.黑色便:又稱柏油樣便。若排除了前面所述的特殊食物或藥物的干擾,黑便通常意味著孩子有現(xiàn)象,且多為,較常見的病有消化道、息肉和等。
3.果醬樣便或血水樣便:前者多發(fā)生于孩子患有的情況下,后者以發(fā)生出血性腸炎的可能性大,孩子多伴有哭鬧、腹脹及吐瀉等情況。
4.正常大便表面附有鮮血:如此時大便較軟,排便時孩子安靜無痛苦,多見于;如大便干硬,排便時孩子較費力,且伴有肛周疼痛,則很可能是所致。
5.灰白色大便:又稱陶土樣便。多見于患有肝膽疾病的孩子,如嬰兒肝炎綜合征、膽道閉鎖等,且以小孩多見,孩子同時可伴、尿黃、腹脹和肝等表現(xiàn)。
6.大結(jié):指大便干硬,常呈顆粒狀,且隔時較久,排解困難。多因孩子偏食和排便無規(guī)律引起。
如果家長養(yǎng)成勤于觀察孩子大便的良好習(xí)慣,并熟悉上述關(guān)于孩子大便的正常和異常性狀,對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就會收到"一斑窺豹"的效果。
- 標(biāo)簽:苗頭 便便 疾病 孩子
- 編輯:馬可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