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聰明不聰明一出生就知道
新生兒有著寬寬的前額,大而明亮的眼睛,微小的鼻子,柔嫩的皮膚,對爸爸媽媽來說像是一塊帶有磁性的吸鐵石。當母親第一次接觸新生兒時,母親的動作大多和新生兒面部的表情特別是眼睛的表現有關。模仿從新生兒開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對新生兒的模仿行為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個小時中,新生兒就已經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時的新生兒模仿的是張開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動舌頭。正像你對新生兒的面部感興趣一樣,嬰兒也對你的面部特別感興趣。當新生兒將成人的面孔與幾何圖形作出比較時,他們會首先選擇人臉。在安靜覺醒狀態下,嬰兒常以特別的興趣注視著你的面部,他們不但有能力對于看到的面部作出反應,而且能正確地模仿你的某些表情。一位天才的希臘心理學家馬勒特斯首先注意到了這種模仿能力。伸舌頭,誰在模仿誰呢?你看,當寶寶處于安靜覺醒狀態時,距離寶寶的面部約20~25厘米,母子互相注視著,母親聚精會神地看著孩子,孩子也在目不轉睛地望著媽媽的臉。
首先,盡可能地伸出你的舌頭,慢慢地重復伸出舌頭,每20秒鐘一次,共6~8次,然后停止。如果寶寶繼續看著你的臉,常常可能在嘴里移動自己的舌頭。開始時,朝著一側面頰移動,大約20~30秒鐘后,舌頭將慢慢地出現在嘴邊。最后,有的寶寶能很快地將舌頭伸向嘴外。伸出舌頭,對新生兒來說,就像玩游戲一樣。當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面部時,如果你伸出你的舌頭,寶寶就能模仿。但也有些新生兒不喜歡玩這個游戲。我國一位兒科老專家曾對一名新生兒進行過觀察。這位新生兒是一個剛剛出生8小時的小女嬰,能玩伸展舌頭的游戲。她只有在見到老專家時,不管老專家的面部表現如何,都伸出她的舌頭第一步,嬰兒在一旁觀察一位實驗人員將小啞鈴拉開并成功的過程;第二步,實驗人員給嬰兒一個過大的塑料小啞鈴,讓他嘗試拉開。嬰兒使用示范者的方式,用兩只手去抓小啞鈴,并做出向外用力的動作。但是,小啞鈴對嬰兒來說太大了,嬰兒模仿不了示范者拉開啞鈴的動作。后來嬰兒嘗試了新的解決方法,他把啞鈴放在桌子上,使用兩只手來拉另一端。結果他成功地拉開了小啞鈴。這個實驗說明,孩子能夠通過模仿學習并進行自我創造,因此模仿是孩子進行學習活動最有用且有效的工具。
非常聰明的兒童在出生時常常大一些、重一些,但也不盡然。理由是:大一些的健康的嬰兒更有可能是由那些懷孕時得到良好營養和關照的母親生的。這些母親也更可能在家中給予她們的寶寶最好的教育和幫助,這在后來的智力測驗中會表現出來。較重的嬰兒也可能在生活中有心理上的優勢,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因而有理由比其他孩子更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