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毀孩子發展的父母行為
其三,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可以共同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
行為二 動輒相互埋怨
案例回放:
“你怎么當媽的?孩子老跟著一群小混混胡鬧,你看不見啊?”趙明(化名)的父親大聲嚷嚷。“就知道說我,難道你當爸的不用負責任嗎?你什么都不管,現在倒埋怨起我來了!”母親也不甘示弱地反駁道。
而趙明則直勾勾地盯著電視節目。于他,這樣的情景早已見怪不怪。母親見到趙明這幅模樣就來氣,沖他吼道:“不爭氣的東西!就是因為你!”趙明關掉電視,在一聲高過一聲“你不負責任”、“都是你的錯”的相互謾罵聲中摔門而出……
父母互相埋怨,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楊甫德說,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為普遍的心理特點,最壞的情況則是讓他們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無錯,更何況年齡尚小的孩子,他們在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用犯錯誤來獲得成長。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趙明的家長一樣,在孩子犯錯后,就開始相互埋怨,把責任都推到對方的身上,“有些家長必然也會連同孩子一起進行炮轟。”楊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和敏感,他們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產生“這都是因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責下去,就在不自覺中放大了自己的缺點,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壓抑而自卑。“反正自己會給人惹麻煩,那就干脆把它變成現實。”楊甫德說,自卑催生自暴自棄的情緒,從而“破罐子破摔”,讓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改正辦法:
這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可以說是最不負責任的,楊甫德建議,家長應該徹底反省一番。“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是比較有效的方式。”楊甫德說,父母不要急著從對方身上找原因,應該把焦點對準孩子,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為,分析他們為什么這樣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談談,旁敲側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如趙明的父母就可從“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們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談得來”等等,以此來判斷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樣,結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
行為三 父母溺愛
案例回放:
古代有個人從小恣意妄為,他的父母從不加約束,結果他因殺人被判極刑。臨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親的乳頭。出人意料地是,母親揭開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親的乳頭,嚎啕大哭道:“當初你們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這個故事看似極端,但卻讓人們看透了溺愛之禍。楊甫德接受采訪時說,一味地溺愛輕則讓孩子缺乏主見、不善與人溝通、沒有能力應對危機,重則導致孩子放縱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