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的視覺
◎夜間的胎內是完全黑暗的,白天的胎內光線也很暗 在母親腹中的胎兒,從4個月大開始,各種感知能力就逐漸發育起來。例如,觸覺、平衡感、聽覺、味覺、嗅覺等。之所以“逆產兒”的比例不高,就是因為胎兒已經具備平衡感,可以自己調整自己的位置。 各種感覺的發育順序是:觸覺(4個月大)→平衡感(6個月大)→化學感覺13(7個月大)→聽覺(8個月大)→視覺(9個月大),其中視覺的發育是最晚的。
胎兒的視覺尚未發育完全,不過他們在子宮中用眼睛干什么呢? 當胎兒剛形成眼部構造的時候,上眼瞼和下眼瞼是粘在一起的,當懷孕25周左右,胎兒的上下眼瞼才可以分開,并可以流出少量的眼淚。寶寶出生后3個月左右,才能徹底看清物體。而在胎內,最多只能感受到光線的明暗變化(在母親的胎內非常安全,不會有天敵的威脅,所以胎兒沒有必要通過視覺辨別物體的形狀)。 說到母親胎內的明暗程度,在黑天的時候,胎內完全是一片漆黑,而白天的時候光線也很暗,相當于室內夜間照明的亮度。不過,母親肚子中的胎兒可以感受到微弱的光線變化。PCkids獨家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書名:《嬰兒信息:寶寶啊,你想“說”什么》(封面)ISBN:978-7-80173-667-3作者:[日] 筱原一之 著譯者:郭勇定價:22.00元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內容簡介: 理解寶寶的感受,育兒會變得十分輕松! 寶寶為什么總是哭個不停?寶寶吵鬧的時候是想撒嬌,還是餓了……初為人母的你肯定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吧?你知道嗎?寶寶的心情不同,哭聲也不同,寶寶在“撒嬌”、“生氣”、“饑餓”、“困倦”、“難過”的時候,哭聲是完全不同的!你可以根據“表情+哭聲”的組合,更加準確地把握寶寶的心情。
注視著寶寶,輕撫他/她的肌膚,使用“寶寶語言”和他/她交流,也是準確了解寶寶信息的訣竅哦! 如果你初為人母,正為育兒的事情感到煩惱,不知如何與寶寶溝通,本書一定能幫到你哦!作者簡介: 筱原一之,1957年出生于東京,畢業于長崎大學醫學系,后在東海大學研究生院完成醫學博士課程的進修。先后供職于橫濱市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現在,擔任長崎大學研究生院的神經機能學教授。
同時,他也是小兒精神科、心理內科的醫師。他的主要研究課題是通過信息素和香氣來緩解女性的憂郁和不安情緒,以及嬰幼兒行為、母性行為等。2005年9月,筱原一之教授創立Mother & Child株式會社,擔任董事長。該株式會社以醫療應用為目標,不僅提供通過嬰幼兒的哭聲、表情判斷其感受的“感情翻譯機”,還為母親們提供適合寶寶個性的育兒幫助(主要針對胎兒、嬰幼兒),另外,他們還開發能使母親和寶寶放松的天然氣味產品。
◎胎兒在腹中所體驗到的“早晨” 2003年,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學者們進行了一項研究15,他們想查明當光線照射到孕婦的肚子上時,胎兒的腦活動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結果表明,微弱的光線也可以提高胎兒大腦的活性。 胎兒在母親肚子里長到34周以后,就可以判斷現在是黑夜還是白晝了,并且已經開始和母親一起度過每天24小時的循環性規律生活了。 對于胎兒來說,微弱的光線就能讓他們感知到現在已經是“早晨”了。 人體內都有一個“生物鐘”,我們的脈搏、呼吸、血壓、新陳代謝、荷爾蒙的分泌都是以24小時為周期變動的。
但是,嚴格來講,人體的“生物鐘”周期比24小時稍長一點,大約為25小時16。也就是說,多出了一個小時。人體如何調節這一個小時的偏差呢?就是靠早晨的陽光。當天亮時,我們的大腦就會做出反應:“已經是早晨了”,然后將“生物鐘”調節到以24小時為周期。 胎兒把自己的“生物鐘”調節為以24小時為周期,需要借助兩種手段,第一種是通過胎盤從母體那里獲得一種叫做“褪黑素17”的荷爾蒙;第二種就是感受到早晨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