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人老周興趣就是做好事 64歲的他并不富裕但對貧困生卻很大方先后幫過十幾個孩
原標題:退休工人老周,興趣就是做好事 64歲的他并不富裕,但對貧困生卻很大方,先后幫過十幾個孩子
穿著松松垮垮、領口被反復洗滌而拉大的T恤,一條有些肥大的工裝短褲用腰帶“狠狠”地勒著……記者眼前的周太道,穿得很不起眼。不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對于貧困生,他可是能幫就幫,前前后后幫過十幾名了。
“他?這么有錢?看著不像啊。”“到底是窮人還是富人?”“這年頭,不能以貌取人啊。”采訪過程中,一些不了解他的人得知他出手幫人后,紛紛猜測著,有些搞不懂。
8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他工作的地方——小店區南街附近一處院子。院子里有幾間平房,他在第二間屋子里工作,這里是的中轉地,他在這里管收發。屋里面積大約5平方米,有個上下鋪的床,中午累了周太道就在這兒躺會兒。“我自己也訂了一份,平時就喜歡在這兒看看看看書。”說著話,周太道把凳子往記者跟前推了推。
周太道今年64歲,已經退休,但他覺得自個兒身體挺好,也閑不下來,所以又找了份收發室的工作。
記者看到桌子上有幾頁廣告紙,拿起來一看,背面寫得滿滿當當,有隨筆,有摘抄的語句。“嘿呀,我這是瞎寫的,能練練字,抒發一下感情,挺有意思的。”周太道整了整幾頁散落的紙說道。
“有誰一叫,就連陌生人需要幫忙他都過去。回來問他,那是誰,他總是笑呵呵地說不知道。可是個熱心腸的人了,我們都服了。”一個院子里的人告訴記者。周太道也笑笑說,能者多勞嘛,自己會得多,別人能用得著是件好事兒,“我也不嫌臭啊臟啊,誰家馬桶壞了,我就過去給疏通了,有時候他們自己都不愿意進廁所,鬧好了他們才進來。我會修的不多,有時候也給人家修不好,修油煙機就沒有修馬桶在行,上次拆下來就沒,自己也挺不好意思的。”
“呼延中心校,鑫鑫,男,7歲,母親是殘疾人,父親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婷婷,女,9歲,單親家庭,全家五口人靠爸爸一人打工維持,收入微薄,經濟拮據”……記者在一張紙上看到這些,不禁問周太道,這是什么?他說是看記下來的,其中包括幫助山西晚報“圓貧困兒童六一心愿”里的孩子。“孩子們太可憐了,所以就記下來,聯系上他們,給些文具、書籍。我一般就是隨時記錄,人越來越多。”記者看到,紙上記錄了十幾個這樣的貧困生。
“手里有錢的時候就捐1000元,沒錢的時候就捐100元。不管多少錢,我都會當面給孩子,學習用品寄過去也沒事兒,肯定能用在孩子身上,錢我就怕大人們用到其他地方,我會再三囑咐,只能用在孩子身上。”周太道說。
周太道有兩個兒子,老大已經結婚,老二還沒成家。在大兒子結婚的時候,他就將親朋好友隨的份子錢拿出來一部分,資助了兩名貧困學生,并在典禮訴了大家。他說:“我不是想炫耀自己多么,我只是想讓大家感覺到自己也幫助到了貧困生,畢竟是大家給的禮錢,有參與感,他們會覺得有意義,說不定以后也會去幫助更多的貧困生。”
在一旁聽記者和周太道對話的鄰居,不時發出贊嘆。“實在是啊,平時看著對自己挺節儉的,對貧困生卻這么大方,真是‘土豪’啊。”鄰居對著周太道用勁地點著頭。一旁的桌子上,放著一個饅頭和一點兒咸菜,像是在驗證鄰居說的“對自己挺節儉”。周太道說,中午,他一般就隨便吃點兒,晚上回家老婆給炒菜吃,外面買得吃太貴。
記者看到,小屋的桌子上還放著個本子,寫著幾個電話。周太道說是孩子們的聯系方式。對孩子們的幫助不是一次性的,他會持續關注孩子的變化和進步。
“聽他們說說最近的學習情況,有沒有需要的文具,如果有我就會寄過去。”周太道拿出來幾張紙,這是給不同地區的貧困生寄過去的收據。“給孩子寄東西的收據都會留下,怕地址鬧丟了,有一次就是差點沒寄到,因為地址不是特別清楚,快遞員給我打電話說要退回來,我說可不行,讓他想想辦法。快遞員知道情況后,問了半天,終于送到貧困生手上。快遞員說,要是平時,才懶得這么做。”周太道告訴記者,看到其他人也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好事兒,他非常高興。
“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積少成多,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希望更多的人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周太道的兩個兒子都是住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覺得,人只要有落腳處就很好,應該把錢花在刀刃上,1000元夠貧困生用很久了,“這樣花錢才值。”
有些貧困孩子是孤兒,周太道除了經濟資助,還會去孩子家修電器、上房補屋頂、修自行車等。
“500元能夠孩子花?拿1000元。”有一次,周太道打算給一個孩子500元,愛人一聽,拿了1000元給他。對愛人和兒子,周太道充滿了感激:“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以前太窮了,廠子里不景氣,還吃過低保。咱以前是工人,能吃苦,不怕吃苦,現在日子不是好起來了。”
讓周太道欣慰的還有兒子的表現。為了貨比三家,周太道60多歲的人經常東奔西跑買學習用品,兒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兒子就說,自己幫父親在網上買學習用品。因為單價便宜不零售,周太道讓兒子一下幫他買了600元的圓珠筆。他將600元錢給兒子,兒子不僅不要還說:“我也想出點力,我也工作掙錢了。”周太道說,他從來沒有要求兒子怎么做,兒子卻能有如此,這讓他特別高興。
“他家又不是有錢人家,住得那么小的房子,不說操心點兒自家的事情,還要幫別人。”“這么做為了啥?有那錢吃點兒喝點兒多好。”周太道說,這些年來有挺多人不理解他,說什么話的都有,但他不解釋,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自己的興趣自己知道就好。“很多地方都可以省出錢來,比如喝酒,高粱白也是酒,汾酒也是酒,我就和兒子喝高粱白。想著省下來的錢又能給孩子買點兒什么,心里比喝了30年的汾酒都香甜。”周太道說。
采訪結束前,周太道的鄰居特意告訴記者,他也要和周太習,也要做好事兒,“感覺做好事兒人格魅力都提高了,你看,這院子里誰不喜歡不尊重人家周太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