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聞
1月21日,海口陳先生在微信上發了一組圖片和文字,成為朋友圈點擊熱點。 南國都市報記者許欣
“驚訝,生氣,無奈……這熊孩子居然做了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陳先生這句話后面綴了、驚恐、抓狂等一連串的表情符號。
事情是這樣的:當晚9時,陳先生接到快遞員的電話,說是有包裹送到小區。這幾天沒有網購啊,會是誰寄的呢?他問了幾位親屬,都說沒有。把包裹領回來,里 面是一只印有熊出沒圖案的書包。他立刻明白是誰干的了!因為兒子前兩天跟他說過,在網上買了兩塊手表,當時他還不以為然。收到商品后,陳先生感覺非常震 驚:兒子還不滿7歲,正上小學一年級,到底是怎么上網購物的呢?手機綁定的信用卡密碼只有陳先生本人知道,兒子到底是怎么成功付款的呢?
答:輸入你錢包里的銀行卡號和身份證號碼,還有手機信息上的號碼(驗證碼)就可以了。名字是用手寫的。
陳先生拿出手機看兒子演示,看到孩子麻利地通過手機進入購物平臺,搜索到他想要的物品后點擊“立即購買”,然后選擇“京東支付”、驗證碼……“兒子一直 想要電話定位手表,但因為擔心輻射和影響學習,一直不肯買給他。”陳先生嘆息,想把這兩塊表退掉,還得請教他怎么退貨。
陳先生說,兒子 經常拿他的手機上網,跟同學聊微信、發信息,還懂得百度搜索,輸入的方法有語音、拼音和手寫三種。平時他會給孩子網購衣服、玩具和書籍,受此影響,孩子喜 歡在網上搜索商品。陳先生認為,此事的嚴重性在于,兒子未經過大人的許可,擅自“盜買”網上商品,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對此,他嚴肅了兒子,孩子也認識 到了自己的錯誤。
“網購,擋也擋不住!”陳先生的親身經歷在微信朋友圈引起熱議,有人為孩子敢于大膽探索而點贊,也有人提到,未成年人在互聯網上用家長賬號購物造成損失事件屢見不鮮,家長應該采取措施及時。
記者隨后了解到,上述事件并非個例,“剁手族”低齡化現象已經頗為顯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加入網購大軍!
“我身邊的同學基本都有網上消費的經歷,有的同學經常在網上買衣服、買書、交話費、訂電影票等。”在海南華僑中學讀高一的羅同學說,網上商城琳瑯滿目, 無所不有,輕松點擊智能手機的屏幕,幾秒內就可完成交易,非常方便快捷。而且與商場相比,網購的價格更低,能以讓人驚喜的價格足不出戶地“網羅”所需要的 一切。他身邊不少同學都已經成為網購發燒友,只要有時間,幾個“好姐們兒”“鐵哥們兒”就圍在一塊,說著自己又在網上添了什么貨,又怎么樣撿了個大便宜。 他們還常常分享網購,比如在哪個網站買衣服最合適,在哪兒買包包折扣力度最大……
該校黃老師分析,因為學習緊張,逛街購物對很多中學生來說可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近幾年興起的網上消費,可以說給喜歡新鮮事物但消費能力又有限的中學生帶來不少便捷。
一些中學生表示,現在他們網購的費用幾乎占到零花錢的50%~60%,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因為他們發現中午飯也可以網上訂餐了。
據了解,學生的網購經費多半來自父母給的零花錢,只要花得不太過分,家長并不過多。
“這是個便捷的信息化時代,我們自己也經常網購。在網上貨比三家,以最理想的價位購買自己最中意的產品,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樂趣。”家長何女士說,從女兒 上小學四年級開始,就開始嘗試上網購買她喜愛的圖書和衣服。而今,14歲的女兒已經有長達4年的網購經歷。“購物、訂餐、買飛機票,她都做過,她知道如何 與賣家商洽,如何辦理退貨手續。這些經歷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創新,多體驗一些新生事物,對孩子來說是好事。”網購會不會導致孩子花錢大手大腳 呢?何女士認為,家長給了零花錢,這錢就屬于孩子自己了,具體怎么花,家長可以提出,但最終應該由孩子決定。
另一位學生家長朱先生說,“對于網購,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我不支持但也不反對。小小年紀就有經商的頭腦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如果不過分,這對他們未來發展還是有好處的。”
“很多時候我一上購物網站就剎不住閘。買回家才發現,好多東西我都不是很需要。”愛網購的初三學生小鄭說,“平時爸媽都是直接給我零花錢,我可以支配。他們也不知道我把這些錢花在哪了。”
“智能手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網購富有時代特色,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海口市第十一小學副校長毛月娟說,需要的是,長時間 使用智能手機對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不僅影響學習,還容易導致視力下降。電子產品里的海量信息對于喜歡新奇事物的未成年人來說,實在太有吸引力了。要謹防 未成年人在體驗到網購的樂趣之后,于電腦以及智能手機里的花花世界。而且,在網絡消費的場景下,未成年人的顯然還不成熟,判斷力和自制力更是個問 題。他們尚未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再加上容易被各式琳瑯商品所吸引,一旦網購成癮,很容易產生大量不必要的花銷,還會影響學習,甚至產生攀比心理。因此,引 導孩子上網購物,是很有必要的。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家長對于孩子的網購需求要疏導而不是。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用于網購的金 額、時間和物品類別,告訴孩子如何選擇優質的商家,如何退貨等等。在耳濡目染的影響下,讓孩子們摒棄不合理的網購需求,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熊孩子成為“網絡購物狂”,正成為不少家長的煩惱,未成年人網購產生消費糾紛的案例近年多發。有律師稱,雖然說,依照合同法的基本理論,未成年人原則上 不具有締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能順利進行。網上購物具有便捷的特點,只要輸入密碼,輸入身份證號碼,你就可以購買物件。那就意味著個人信息的 一定要非常嚴密。如果買主自己的個人信息被,那么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太容易找到商家把錢要回來的。
省律師協會會長廖暉認為,在網上購物興起,網上支付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之后,一定要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和信用卡密碼,盡量讓孩子遠離這些密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同時,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養成正確的消費和習慣,在日常花費上對孩子加強管理。
1月21日,海口陳先生在微信上發了一組圖片和文字,成為朋友圈點擊熱點。一些中學生表示,現在他們網購的費用幾乎占到零花錢的50%~60%,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因為他們發現中午飯也可以網上訂餐了。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養成正確的消費和習慣,在日常花費上對孩子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