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產后護理
母豬的生產對養豬場有重大的影響,故而母豬的健康顯得尤為重要,而產后的母豬的消炎保健更是養豬戶最為需要關注的問題。那么如何正確的給母豬進行母豬產后消炎保健呢?母豬在產后需要充分的休息,因此產后飼養通常要求較為安靜,因此,工作人員在進行喂料、打掃等日常的工作時動作要盡量的輕一些,以避免母豬受到驚嚇,發生應激反應,從而導致內分泌系統發生紊亂。使產后恢復情況不好,或者會影響母豬的泌乳功能。要控制好舍內的溫、濕度,保持舍內溫暖干燥,一般要求的最適溫度為20~23℃,相對濕度為60%~70%。
母豬分娩后要將胎衣及時的拿走,并且用溫水或者高錳酸鉀溶液擦洗產后母豬的后軀和陰部,每天擦洗1次,最好1周。在擦洗時要切忌不可使用涼水,以免母豬受涼后產生不良的后果。另外,要用高錳酸鉀溶液沖冼產床和欄桿,有必要時對其進行全面的消毒。但是要注意,在清理地面的污染物時,最好不要用水沖洗,否則會導致舍內過于潮濕,對母豬的健康以及恢復不利。
母豬產后首先要及時的補充水分,可以補充電解或者鹽水,可以促進母豬體質的恢復以及乳汁的分泌。母豬在產后,胎兒排出,腹壓下降,會有強烈的饑餓感,所以要及時對分娩后母豬進行補料,但是要注意不可一次性飼喂過多,否則會導致母豬暴飲暴食。母豬在分娩的當天不給料,分娩后開始喂料時也要少量的供給,以后每天都適當的增加,直到恢復正常飼喂量為止。為了防止母豬產后發生感染,可以在飼料中添加抗菌類藥物。
注意:如果產后母豬采食量很好,盡量拌料給藥。所選藥物可以是抗病毒的、附紅細胞體的以及抗菌消炎的。母豬在產后子宮易發生損傷而感染炎癥,當子宮發生損傷時,要及時的抗菌消炎,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加速子宮的修復。可以選擇用藥物對母豬產后的第二天對子宮進行沖洗,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和治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