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韋斯曼:最好的避孕方法是女性接受更高的教育
人口問題老生常談,但是連世界上最聰明的科學家也無法回答如下問題:“在不損害人類和整個世界未來的前提下,我們這個星球,能夠養活多少人?如果這個數字不比今天的全球人口數字大,甚至更小,人類可以做哪些現實而的努力?哪些或生態系統對人類的必不可少?有沒有一種不依賴人口增長而保持經濟繁榮的經濟模式?”
帶著這四個問題,艾倫·韋斯曼走遍全球21個國家,他的旅程始于以色列、巴勒斯坦,終于伊朗,中間到過非洲、亞洲,還在中國逗留了三個星期。這趟問詢之旅中,他與的人口學家、經濟學家、生態學家、人和普通人深入交談,所有的專家都認為這四個問題堪稱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但往往給不出更明確的答案,因為每一種文明的歷史與現狀都是復雜的。然而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被韋斯曼寫進新書《倒計時》中。
5月25日,韋斯曼攜新書在上海參加交流活動,并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
此前,韋斯曼是全球知名的科學記者,在美洲、歐洲、非洲,以及俄羅斯和中東地區都做過科學的深度報道,多部作品被收入《全美最佳科學寫作文集》中,本人也曾榮獲美國“最佳科學寫作”。他最著名的作品《沒有我們的世界》曾向人們展示了沒有人類的世界會怎樣:大自然將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復失地”,一座沒有人類進行和管理的城市,在500年內就會變成一片森林。這一次,韋斯曼拋出的人口問題再一次敲響警鐘。
韋斯曼在旅途中發現,很多國家都有保持人口數目可持續增長的方法,這些做法各不相同卻有一點相似之處:它們都從觀察和借鑒中國的做法之中受益。“我開始理解我們這個世界是多么虧欠中國人民,因為你們的經歷會教給我們太多太多。”
然而,他并不認同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與其通過強制手段,不如采取更溫和的方式。因此,他通過全書拋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觀點,即“鼓勵女性接受更多的教育就是最好的避孕方法。”韋斯曼認為,越多女性接受教育,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控制越容易。
韋斯曼:作為一名記者,我界各地報道過很多生態災難,從核泄漏事故到熱帶雨林,我對地球正在的事情很關心。在我寫《沒有我們的世界》的尾聲時,我采訪了“人類自愿運動”組織的領導人,他認為人類已經對地球造成太多,很明顯人類在,屆時其他也不可避免會。他認為,從倫理上來說,能夠做的就是讓人類從現在開始停止生育,一個世紀后人類就會自然消失。每十年減少一定的人口數量,地球會更有活力、更有生機、更美、更健康。等到最后只剩下幾個人時,這些人就會看到天堂重新地球。
他說這些的時候,我開始思考控制人口的問題。每4.5天,就有100萬新生兒,在寫完《沒有我們的世界》之后,我不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做點什么?全世界是不是應該效仿中國,采取計劃生育政策?我甚至研究過,采取計劃生育政策將會發生什么?如果全球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短期內人口還是會增長但到末將會下降,屆時全球人口只有16億,但是如果以現在的速度增長,到時候人口是110億。事實上,人口到達73億時就地球就會有麻煩了。
人口問題是一個的問題,幾乎沒有人喜歡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包括大多數中國人。教人士也不喜歡,因為他們在與其他教競爭和抗衡時,需要更多的人口。經濟學家希望人口越多越好,因為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消費者,人口越多,勞動力越廉價。甚至連環保組織都絕口不提人口問題。
2010年初,我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考察,一整年去了11個國家。2011年,我又去了另外10個國家。在這些國家,我做了大量觀察筆記,寫報告和文章,寫這本書又花了我幾年時間。
韋斯曼:不能說支持,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計劃生育政策很有效,如果沒有這個政策,現在中國將增加4億人口。看現有的問題,如水資源短缺、砍伐樹木導致洪水泛濫,以及空氣問題,如果人口比現在多4億,這些問題會加倍地嚴重。我在中國調研的時候,很多中國科學家很慶幸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但是對于每個計劃生育的個體來說,這常痛苦的。因為所有生物都一樣,希望不斷繁殖后代,一旦這種被,他們會覺得很不自然,他們會本能地。
但是,中國計劃生育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告訴了人們當強制將決定于時,情況可能會變得很糟糕。農村父母希望生養更多的孩子,因為他們要種地,需要更多人手。而且他們更喜歡男孩,因為他們認為男孩更強大。事實上,大多數中國婦女都想要兒子。不過昨晚我和一位中國婦女聊天,她說現在情況變了,自己老了之后,女兒反而比兒子更能照顧自己。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執行的時候,B超技術問世,人們發現可以提前知道胎兒的性別。很多人得知胎兒是女孩之后選擇人工流產。甚至更為不幸的是,很多女嬰生下來后遭到遺棄。我不知道這些故事中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被放大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現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男性遠遠多于女性,這是計劃生育政策的一個后遺癥。
韋斯曼:我覺得這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我在寫《倒計時》時研究發現,中國的政策是強制的,人們不喜歡。在此之前,美國波多黎各和印度也施行了強制項目,讓女性服用不孕不育的藥物,人們對此非常反感。
但是我也發現,很多國家沒有采取強制措施,而是純靠人們自發自愿。告訴,你們想生幾個就生幾個,但是并口增長,只是采取了另一種方式來控制人口:教育女性。不管是富裕國家還是貧窮國家,如果讓女性接受教育,首先她在學習期間不可能懷孕生育,在她結束學業之后就會找到非常有趣而且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去做,而且給自己的家庭提供經濟支持,如果有7個孩子的話,她是做不到這些的。
另外,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不需要種地,生活空間很小,如果有很多孩子,會非常擁擠。即使中國政策放寬,未必有女性愿意多生育。一些女性告訴我,她們現在可以有兩個孩子,但她們只愿意生一個。
澎湃新聞:所以你的意思是教育女性比制定政策更有效?你在書中也提到,鼓勵女性接受更多的教育就是最好的避孕方法。
韋斯曼:對!對于生育這么私密的事情,如果由告訴我們該怎么做,我們會認為是在,人們會。但是如果對說,你們可以生育兩個孩子,人們會覺得可以接受。正如我在書中引用科學家的說法,如果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孩子,人口不會增加,因為正好替代了父母。如果只有一個或不生孩子,人口會減少。現在不少人希望只有一個孩子,人口將自然而然下降,受教育程度越高,這種愿望強烈。
我在書中寫到巴基斯坦的一個例子,在一個貧窮又傳統的社區,控制人口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當地家庭唯一的收入是賣蝦,需要全家人剝蝦,孩子的手指很小,剝起來更快更好,所以他們希望生很多孩子。此外,在一些傳統的穆斯林看來,孩子是來自的禮物。
但是很多巴基斯坦人不滿于國家現狀,他們為貧窮的孩子建立學校,想讓男孩女孩一起上學,從小培養男孩尊重女性。孩子們長大后,再去回訪這些女孩,發現受過教育的女性只生2個孩子。學校的一名創始人告訴我,此舉將改變巴基斯坦。
澎湃新聞:隨著社會發展程度和經濟水平越來越高,教育就會越普及,當女性受教育不再是一個問題時,人口問題也會得到自然解決?
韋斯曼:經濟學家希望一切交給市場決定,只要發展,一切都會自行解決。但是我在調研中聽到一位科學家說,這就等同于一座房子著火了,不要管,讓它自己熄滅。事實上,現在地球人口已經太多,地球承載了太多的壓力,確實一方面經濟發展解決問題,但是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在制造問題。
每個國家、每種生物都在超速發展,超過了自然承載的極限,我們必須將人口降下來,否則自然會用自身巨變的方式銳減人口,那就不妙了,到時候可能會發生資源戰、、水資源耗盡,各種的危機將一并襲來。有一點我在這本書中沒有提及太多,那就是我們改變了氣候,很多毒蟲有了更長的繁殖期,它們在襲擊人類,新型瘧疾又開始。毒蟲在美國和歐洲細菌,很多人得病。所以必須采取措施,每個國家都一樣。
事實上,經濟發展并不是意味著建造更多高樓大廈,而是即使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有少要孩子的。我們目前就可以采取行動,花費并不昂貴。如果我們要將避孕的方法和工具推廣到全世界每一個想使用的人,所需要的成本每年大約為80億美元。而這些錢就是美國在過去十年間,每月花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上的錢,而現在全世界在計劃生育方面的投入大約只有這個計算出的成本的一半,大約40億美元。
聯合國曾發布報告說,印度將在2028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澎湃新聞:人口減少勢必帶來老齡化、勞動力減少等問題,進一步阻礙經濟發展,怎么去解決這個矛盾?
韋斯曼:書中有一章我提到了日本,日本人口在縮減。經濟學家很擔心由此帶來的P增長過慢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和很多經濟學家聊過,一些人很擔心,另一些則認為這是很好的機會。因為日本不可能持續性地增長人口。例如,在我采訪不久前,發生了福島核泄漏事件。為了供養不斷增加的人口,日本發展核能源,核電站處在地震帶里,常的。
我在日本調研的時候,日本一家著名采訪我,“現在的核電站停止運行,你是否認為日本太瘋狂了?”我說:“不,不瘋狂,是你們的反應堆太脆弱了。”他們說:“是的,但是如果不繼續發展核能,日本人就會很窮,不把這一點納入考慮,是很瘋狂的。”他們想讓我認同這個觀點,但是在我可以回答之前,地震突然襲來,房屋開始搖晃,我沒必要回答了,這就是答案。
但是后來我想起一名日本經濟學家曾說過,不需要P的增長,人類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其實如果你問普通人,P很重要嗎?他們不知如何作答,因為對每個人來說,收入才是最重要的。人口減少,P必然下降,但是并不意味著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會下降,因為人口越少,勞動力越珍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他們的工資會提高。這就意味著,財富不僅不會集聚到一小撮富人手里,反而會更公平地在人口中流動。這是一種更加健康的經濟增長模式。
韋斯曼:對,這是一大挑戰,也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我受邀去給、企業、機構做,很多對我說,你這個觀點很有意思,但是很難執行。
但是經濟零增長確實有很多好處。如果經濟保持增長,貨幣供應會增加,需要負債借錢。一旦經濟狀況不好,社會福利會下降,窮人會遭殃。但是如果經濟收縮,不必借錢維持增長,可以做到收支平衡。每個人都需要收支平衡,為什么不需要呢?
但是很多經濟學家不認同,他們認為人口不增長,經濟無法保持增長。但是如果看看亞當·斯密的理論,他也提到人口增長,但他同時提到,發展到某個點人口會收縮,經濟會保持穩定可持續的發展狀態。這就是我們希望的樣子。
韋斯曼:我在中國待了3個星期,有兩點特別有意思。在中國的時候,人們告訴我執行計劃生育、墮胎的故事,一方面他們理解這個政策,另一方面也很痛苦。人們訴說的故事非常感人,他們很愿意告訴我這些復雜和痛苦的經歷,我很感激。另外一方面,我和中國的生態學家去了中國西部,看到了中國壯麗的生態系統和令人震撼的自然。中國自然不僅是漂亮,而且不可思議地壯美。中國有其他國家沒有的珍稀動物。
當然中國有好也有壞,全球排放的30%的溫室氣體來自中國,2000年以來全球三分之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中國。中國歷史上曾大規模砍伐樹木,但是后來又有退耕還林政策,中國目前花了很多錢在環保項目和太陽能研發上,中國科技人才的數量之多讓人驚奇。這些都是可喜的變化,我鼓勵中國用人力資源,為環保做更多貢獻。
韋斯曼:我得到了3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剛談到了一個問題,如何不依賴人口增長而保持經濟繁榮。現在面臨轉型期,人口正在老齡化,但是30年后,老人們將去世,人口結構又會重新平衡。除了計劃生育政策外,有沒有溫和的控制人口的方式,讓全世界不同文化都接受呢?有的。比如免費提供避孕措施和工具、提高女性教育。對于最后一個問題“是否有什么是必不可少”,我還沒有得到答案。研究過程中有3名科學家對我說,“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必須的,因為生態系統太復雜了,牽一發而動。”
澎湃新聞:目前技術發展很快,或許將來某一天,技術突破讓地球承載能力出現難以想象的飛躍。
韋斯曼:問題是,現界人口已經太多,如果地球承載能力提高,其他的空間會減少。有些人認為技術可以解決任何事情,大腦可以無窮開發,但是我不認為技術可以讓地球更大,因為這會對和其他生物造成很大壓力。依靠技術來提高地球承載能力只是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