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那些事 之 產后避孕
最近看門診經常會遇到剛生完孩子沒幾個月就又來看我的人,不是回來看婦科,是又懷孕了,再次看產科,基本上都是月經沒來過,還在哺乳期的媽媽。
好吧,這樣也好,省得我再啰嗦各種孕期要注意的事情了,啥都還記得,熟門熟了。
等惡露完全干凈了,就可以恢復性生活了(是可以了,有的老公整個孕期都忍著,再不同意,也太不,太不像話了)。BUT,得用安全套,雖然母乳喂養期間多數不會來月經(少數人會),但是還是有可能會懷孕的。
雖然我常規這么說,但是可能還是有人沒當回事,或者是心不在焉只聽到上半句可以恢復性生活了,下半句關于安全套的事情沒有聽到。
還有,來看我門診的生完孩子很快就懷孕的人當中,還有很多不是我的病人,是其他醫生的病人,不是每個醫生都像我一樣常規在產后42天產檢時談性生活談避孕的事情。
其實,在孕晚期討論分娩計劃的時候就應該談論產后避孕的事情和以后再次懷孕的大致安排。
另外一方面是因為理論上講,是可以在剖宮產和自然分娩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放環的。
剖宮產時和自然分娩時放環是可行的,總體的成功率是不低的,但是因為子宮比較大,環脫落的概率會比正常的放環要高。之所以會有這種選擇,是因為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產后使用安全套的依從性很差,不抓緊這個時間窗放環,就很難把她們再次召回醫院采取避孕措施了。
通常的產后放環的是:自然分娩的產婦產后42天惡露完全干凈以后就可以考慮了,如果是剖宮產,很多醫生會在術后半年以后再考慮放環。
除了安全套和放環,如果不想再要孩子了,也可以考慮輸卵管或者是輸精管結扎。
談完了產后避孕,再討論一下如果沒有做好安全措施,產后短期內懷孕了該怎么辦。
在一次活產以后,WHO推薦IPI(兩次妊娠間隔時間)大于2年,小于5年。主要依據是文獻提示,在一次活產以后,IPI 小于18 個月會增加母親和圍產兒不良結局的風險,在IPI 18-24月之間,母親和圍產兒的風險最低。WHO 推薦2年是為了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母乳喂養2年的推薦相呼應,對于大眾來講,2年比18個月更容易記得住,也更容易。
如果女性的年齡超過35歲,IPI 12個月就夠了,因為超過35歲以后生育能力下降,不孕癥發生率上升,高齡還會導致妊娠并發癥和出生缺陷發生率的上升。
人工流產,自然流產和死胎以后等待多久再懷孕也是一個難題,這些女性多數希望能夠早點再懷孕,但是顯示自然流產和死胎以后再次發生類似不良結局的風險還是不小。對于這些女性來講,很難確認合適的IOI(一次妊娠結局和另外一次妊娠結局之間的時間間隔),因為臨床研究結果相互矛盾,比較難以達成共識,WHO推薦至少等待6個月。
以上都是從醫學的角度來考慮的,其實從其他角度來講,間隔2-5年再次懷孕也是有道理的。
以上說的是的理想狀態,但是如果一不小心懷孕了,該怎么辦?可以要這個孩子嗎?風險大嗎?
對于順產的孕婦來講,即使是生完孩子3-4個月就懷孕了,如果你還是想要這個孩子的話,也問題不大,因為在兩百多年以前,還沒有現代的避孕方法時,我們的祖祖輩輩都是這么過來的。
但是對于剖宮產的人來講,生后不久就懷孕,大家的擔心還是比較大的,最大的擔心是子宮破裂。
其實,不必那么擔心,即使是剖宮產后4-6個月就懷孕,在整個孕期發生子宮破裂的風險也沒你擔心的那么大,你真的想要這個孩子的話,是可以繼續妊娠的,到了妊娠足月擇期剖宮產就可以了。有人做過研究發現,如果兩次妊娠的時間(剖宮產到再次懷孕的時間)在4-6個月,即使是去嘗試VBAC(上次剖宮產,本次分娩)的線%。當然,我們不鼓勵這么做。美國婦產科學會的推薦是,如果是剖宮產后9個月以上懷孕的,是應該允許其考慮VBAC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