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熱衷花錢“買”放心 醫生:太頻繁會打擾胎兒
按《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推薦的7次產檢,必查項目費用2000元左右。然而,近日記者在我市部分醫院產科調查發現,6成以上孕婦選擇了備查項目,平均產檢費用達5000多元,高的竟達數萬元。
最近,一位“50”后阿姨在網上曬30年前產檢清單,孕期只去了醫院7次,檢查只是聽胎心、量血壓和看胎位等簡單項目,連B超都沒做。對名目繁多的產檢項目,這位阿姨很疑惑:為什么孕婦要選擇更多產檢項目?檢查項目是否越多越好,怎樣才適合?
兩年前,周曉歐結婚后,生育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便成為她與丈夫曹云的頭等大事。
“只生一個,就算不吃不喝都要把他(她)養好!”周曉鷗懷孕8個多月,但僅產檢已花了2萬多元。
“表姐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產檢沒查,導致侄兒生下來智力低下!”周曉鷗說,準備懷孕的半年前,她就和丈夫一起做了孕前檢查,花了2000多元。然后,周曉鷗開始定期做排卵檢測,每次66元,一個排卵周期大約檢測3次。同時,還買了愛維樂、天然維生素E膠囊等保健品。
半年后,周曉歐終于如愿懷孕了,她果斷辭職,開始頻繁往醫院跑。在查血測了HCG和孕酮、做了兩次B超后,周曉鷗知道寶寶已在宮內存活,但孕酮指數偏低。“孕酮低有胎停的可能!”醫生的話把周曉鷗嚇壞了,趕緊要求醫生多給她開保胎藥。
此后,除正常產檢外,周曉鷗一感覺不對勁就去醫院聽胎心、照B超。所有常規檢查項目和備查項目,周曉鷗全部做了,包括2000多元的羊水穿刺。期間,只要醫生推薦的保健品,周曉歐都一個不落地買回來。離生產還有2個月,周曉鷗產檢相關花費已達2萬多元。她覺得只要花在寶寶身上,再多錢都值得。
據悉,周曉鷗首次產檢檢查了NT彩超、貧血全套、地中海貧血基因診斷等10多項,花費2000多元。“其實,地中海貧血,他們孕前都查過沒問題,一般不推薦再查。”重醫附一院產科主任漆洪波表示。據悉,僅這一項就要400多元。
27歲的陳巧已懷孕5個多月,最近一次產檢讓她悲喜交加。陳巧懷孕后一直在重醫附一院產檢,考慮到胎兒比較穩定了,她最近搬到巴南母親家住。不久前,陳巧去附近一所醫院產檢,量了宮高、腹圍,又聽了胎心后,醫生讓她做彩超。雖然陳巧一個月前才做了彩超,但醫生稱“再做一次放心些”。
很快,陳巧和丈夫拿著彩超報告單找到了主治醫生,醫生看了單子說胎兒小腦可能有積液。最好現在趕緊吃藥把積液消了,還可幫胎兒補腦。醫生開了處方單,讓陳巧去附近某藥房買“潤康”(保健品),吃了對胎兒腦發育和視神經都有好處。丈夫陪著哭成淚人的陳巧花近千元買了兩盒“潤康”。
“當時只想讓寶寶快些好起來。”陳巧說,回家后她按說明吃了兩天,還是很擔心,于是又到重醫附一院產科檢查。醫生發現,彩超單只寫了“小腦延髓池寬0.5cm”,從圖像上沒發現腦積液的情況。醫生告訴陳巧,胎兒小腦延髓池寬一般在1cm以下都算正常,胎兒小腦還要繼續發育,即使有積液也有可能自行吸收。同時,即使真是腦積液,靠吃保健品也完全沒作用。
記者在重醫附一院、附二院、市婦幼保健院、大坪醫院、新橋醫院、西南醫院等醫院產科門診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孕婦產檢都超過4次。有6成以上孕婦除了做必查項目外,都增加了檢查內容,平均產檢費用5000多元。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2011年出版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下稱《指南》)顯示,推薦產前檢查7~10次,有高危因素者應該酌情增加。孕前和孕期必查項目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血糖等常規檢查,備查項目則包括染色體、溶血、甲狀腺功能、地中海貧血篩查等,檢查項目加起來60多項,花費在6000元左右。其中,7次產檢必查項目費用在2000元左右。如果只選擇最基本的4次產檢,費用在1000元左右。
記者調查發現,正常情況下,在區縣二級醫院產檢,花費大約3000元左右;三甲醫院,花費在5000元左右,這是最基本的費用。如果是高危產婦,則需做進一步產檢,費用在7000~10000元。
準媽媽們表示,現在的、食物都和30年前不同了,壓力又大,不少女性懷孕后出現流產、胎停等問題。因此,多做產檢自己也放心些。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多查,是孕婦非要查!”渝中區某醫院產科不愿具名的醫生無奈地表示,現在的娃娃都精貴,孕婦產檢時都要求醫生查得仔細些,多開點對胎兒、孕婦好的藥。同時,如果有哪一項檢查沒做到位,今后娃娃或孕婦出了問題,醫生也難脫責。因此,醫生一般都會針對性地推薦孕婦做一些常規檢查外的備查項目。例如以前產檢多靠醫生的經驗,如觸摸、聽診器等簡單方法來判斷胎兒是否正常。而今,系統彩超可篩查胎兒嚴重畸形,羊水穿刺或抽靜脈血則可預測胎兒智力是否正常等,這些項目的檢查費用相對比較高。
“產檢應該是一分錢一分貨。”不少孕婦及家屬表示,只要經濟條件許可,都選擇去大醫院,用更先進的設備、儀器檢查。懷孕7個月的孕婦小欣待業在家,靠丈夫每月2000元的工資生活。她告訴記者,幾個大肚子朋友會討論懷孕花了多少錢。如果你在小醫院產檢,每次都檢查常規的幾項,會很沒面子,對寶寶不重視。因此,小欣一直在離家較遠的某三甲醫院產檢,一些沒有必要做的檢查都做了,看著幾千元的檢查費,她才覺得放心、穩妥。
32歲的張先生從事藥品和醫療器械銷售已快10年了。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說補充微量元素等保健品及保胎的中成藥,產科需要較多,有處方權的主治醫生是他們重點攻關的對象。
“這些藥有的必須吃,有的可有可無!”張先生表示,他們會給醫生相應的回扣。同時,有個別醫院產科(尤其是小醫院)和醫療設備廠商合作,在開具檢查單時,醫生肯定也有所考慮。
不少孕婦產檢后,都會收到奶粉商、孕嬰用品商送的禮物,或接到電話和短信。“我們會贊助醫院產科的活動,在門診發放資料、贈品等,就是爭取更多客戶資源。”某洋品牌奶粉公關部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
部分孕婦介紹,確實有個別醫生會讓孕婦重復檢查,或者開大量保健品,并推薦購買某某品牌奶粉、營養素等,她們雖然反感,但也只能無奈地接受。
市衛生局婦社處巡視員鄒明表示,不排除個別醫院有利用孕婦產檢不正當牟利的行為。
“好的產檢不是多做或者少做檢查,而是在最正確的時間,醫生能開出關鍵檢查項目。”漆洪波告訴記者,《指南》中推薦的產檢次數為7~10次,這不是硬性,只是提供參考,臨床上肯定要根據不同情況調整。例如胎兒染色體檢查,必須是孕婦符合年齡大于35歲等指征才會要求查。
漆洪波,孕婦產檢,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如在沒有指征的情況下,羊水穿刺等有創性檢查最好不要做,也不要輕易補充氨基酸等營養素。渝中區衛生局副局長潘傳波也表示,孕婦產檢應適宜,有時過分頻繁產檢不僅會加重心理負擔,還可能“打擾”胎兒。
鄒明認為,產檢不是機械性的,它應根據每個孕婦的具體情況制定。市衛生局將加強對醫生職業的教育,如果孕婦發現醫生有開大處方的嫌疑,可向醫院醫務處或當地衛生局反映。
重醫附一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蒙華慶稱,產檢沒必要攀比。孕婦要保持心情愉悅,才能為胎兒提供良好的生長。
孕前3個月血常規、尿常規、血型、肝功能、腎功能、梅毒螺旋體、HIV、宮頸細胞學等
首次(6~13周)血常規、尿常規、血型、肝功能、腎功能、空腹血糖、梅毒螺旋體、HIV、HBsAg。
第三次(20~24周)胎兒系統超聲篩查(妊娠18~24周)胎兒是否嚴重畸形,血常規、尿常規。
第五次(30~32周)血常規、尿常規、超聲檢查胎兒發育情況,如羊水量、胎位、胎盤。
第七次(37~41周)超聲檢查,評估胎兒大小、羊水量、胎盤成熟度、胎位、胎兒和臍動脈相關比值等。記者 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