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聯動砥礪前行中通客車向“百億”目標做最后沖刺
進入11月,中通客車提出了“跨越百億”的最終目標,并將此落實到實際的數據上。沖刺的戰鼓已擂響,公司上下既興奮,又感到身上責任之艱巨。任務下達之后,各部門、車間立即行動,制定配合策略,詳排生產計劃,具體落實到人。如今,中通的“跨越百億”計劃已進行半月有余,產出結果和質量指標都在依照計劃有序進行。這期間,中通客車各部門、車間涌現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及生產事跡,助力著公司“百億”目標的最終達成。
2016年11月7日晚,百億的目標剛剛下達,焊裝車間主任曹德明就將這個消息發到了車間的微信群里,并通知車間技術、調度、班組長等,第二天7點就到公司開會,落實未來50天的生產計劃。與焊裝車間一樣,底盤、裝配等車間也在第一時間通過各種方式將消息傳達至一線,并迅速做出排產計劃。
技術系統也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2016年11月8日上午,技術中心聯合新能源工程中心,在中通客車多功能廳向全體技術人員組織召開了“奮戰50天,跨越100億”的動員大會。在訂單下發、生產支持、工作質量、員工能力提升等方面對全體技術人員提出了具體要求,全力配合公司百億目標的達成。據了解,除了技術、生產部門之外,公司所有員工幾乎都是在第一時間獲悉了公司的沖刺計劃。在各部門的宣貫調動下,每位員工都明確了目標,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重任,迅速行動,將公司既定生產計劃落到實處,并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在50天的時間跨越“百億”,這就為生產線的產出量及生產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實際生產中,如何保持各工序的正常流轉,不因物料、技術、質量等問題產生“卡殼”,是提高生產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面對嚴苛的生產計劃,做好充分的產前準備,成為各車間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焊裝車間是整條流水線的開端,其產品流速和下線數量也直接決定了最終產品的完成進度。在拿到具體生產計劃和訂單車型后,焊裝車間立即組織技術組對各車型的產能和技術瓶頸進行了客觀分析,提前對“難點”全承載車架和五骨架等工序進行了生產資源的重點分配,了生產進度的正常推進。現在,焊裝車間的自制車架生產能力,已從之前的日產10部,提高到日產16部。
裝配車間亦是如此,作為公司員工最多、各項異常最容易匯集的地方,在每批訂單投產前,裝配車間都提前對車型進行排查,了解物料、技術、瓶頸工序等存在的異常,并予以解決。實在無決的,則將訂單延后。讓“已準備好”的訂單優先上線生產,確保產出效率。
隨著訂單量的加大,也為技術系統帶來挑戰。據統計,進入11月份設計訂單日均下達7-9個批次,工藝部已加班加點,在高強度工作條件下保障運行。而在百億目標下達后,日均訂單達到了11-12批次,其中有2-3批次訂單滯留無法同步組織實施,形成了產出瓶頸。基于此,工藝部提前預判,統籌內部資源,圍繞“訂單計劃”做好瓶頸分解,階段性創建以“工藝訂單計劃”為主線,流程、定額、電器、底盤、裝配、工裝個工藝模塊協同參與的“柔性化組織機構”,并制定了詳細的組織分工表,全力保障訂單計劃。
在生產過程中,各部門、各車間、生產線之間環環相扣,源頭的設計決定著生產的細節,上一工序的生產將直接影響到后一個工序的計劃。在跨越百億的關鍵時刻,分秒必爭,建立一個透明流暢的溝通平臺常重要的。
在跨越百億目標下達后,在計劃調度處的主導下,涂裝、底盤、裝配三方聯合,成立了一個信息共享溝通平臺。每天都會根據各自的生產、物料供應情況,核對每一個訂單車的進度,并鎖定兩天的生產計劃,倉儲配送及裝配車間的生產計劃的正常推進。“只生產最緊需的車型”這是溝通小組的一個重要原則。在這個原則的下,每個車間、每個工序都“舍小我”,考慮到整條生產鏈的產出大局,以最終的產量。
除了生產計劃的對接溝通,在各生產一線還積極與工藝、技術、生產調度等部門進行充分溝通,通過相關技術條件的調整,提升生產效率。在制件車間就有這樣一個例子:由于不同車型的管狀制件尺寸不一,難以形成批量生產。在經過與技術部門的充分溝通后,在技術條件允許下,將相近車型的制件尺寸調整一致。通過這樣一細節的改善,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
人是活的,設備卻是“死”的。通過精益生產計劃而提升的生產效率,在“冷冰冰”的設備面前卻難奏其效。對設備依賴度較大的涂裝車間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如,進入冬季后,車漆的烘干只能依靠烘干機,而烘干機在一定時間的產出量又是固定的,這就成為涂裝車間提升生產效率的一個主要“瓶頸”。
為解決這個問題,涂裝車間在經過認真討論并征求員工意見后,在全公司率先實行了“小夜班”制度。根據產能分出部分人員來上夜班,人停設備不停,以將設備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據涂裝車間主任榮繁華介紹,實行“小夜班”制度后,白天基本上可完成42臺車左右,晚上則可根據計劃完成十幾臺不等。全天下來,了公司的計劃產出量。另據了解,除了涂裝車間,制件車間部分對設備依賴較大的工位也實行了“雙班”制,如型鋼下料、薄板下料、激光切割、數控等離子等工位都有人員上夜班,了計劃產出量。
在“雙班制”之外,對設備間隙時間的利用也成為提升效率的重要方法。以底盤車間為例,處于涂裝、底盤、裝配交界處的“旋轉滾床”,是把車輛輸送到下一工序的重要轉換點。但當三個車間共用時,輸送就會特別緊張。底盤車間基本10分鐘左右就需要一車架生產加工,繁忙時,“旋轉滾床”已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基于此,底盤車間在生產間隙,如早晨上班前、中午以及晚上吃飯的時間,派專人到上一工序“要車”,避開設備運轉的高峰期,提前將車運送到相應工位。據統計,如此每天可為員工節省至少一小時的時間,效率也極大提升。
在“跨越百億”的目標下達后,行政管理科室就迅速成立了“幫扶小組”,深入一線,幫工助產。而在走訪中發現,各技術、質管、調度處、精益辦等辦公室幾乎都空無一人,所有人員都走到生產一線,緊盯生產,隨時處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以工藝部為例,其實行“延時值班和現場盯線”制,值班及盯線人/天,在現場時間不得少于4小時,根據生產線之前不準離崗。
繁忙的生產線,在關注數量的同時,也不對質量的管控。在任務下達后,質量管理部迅速召開檢驗組長以上的會議,并確定了“質量前移控制”的工作計劃。通過對即將投產的訂單車型進行仔細分析,識別易發生及客戶關注的問題,據此要求各車間提前做出相應的管控計劃。同時,質管部還將所有質量工程師下派至生產一線,隨時監督及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將其“消滅”在下線之前,最終整車產出的合格率。
隨著訂單的紛至沓來,在同樣的周期內,產出量極可能會增加。但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的下,面對挑戰時,中通客車每位員工都更加從容、淡定。目前,公司的日產出量以從之前的40余臺增長至現在的60臺左右,成為“跨越百億”計劃的有力支撐。
十一月份即將進入尾聲,幾場北風也帶來了真正的寒冬。但在中通客車的每個角角落落,無論是每天迎著朝陽邁進公司的堅定步伐,還是晚上十一二點仍一片繁忙的車間,都洋溢著昂揚的奮斗熱情。奮戰50天,跨越100億!中通新一代的創業者,即將實現幾代中通人的夢想。在這一歷史時刻,有你,有我!讓我們一起向著最后的目標,奮斗,前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非中國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線、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br
品牌推薦更多
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通客車”)是一家規范的股份制公司,具有...[閱讀]
新聞專題更多
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沖擊下,綠色發展逐漸成為我國汽車產業的最強音。相比...
2015年5月11日,“2015國際道運輸、城市公交車輛及零部件展覽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