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鐵路甘洛段高位巖體崩塌時 他們折返提醒同事快跑
本報記者 何勤華
“沒有什么預兆,生死就在一兩秒之間。”8月17日,成昆鐵路甘洛段高位巖體崩塌發生后的第三天,幸存者陳坤為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情形。據他介紹,有兩名救援人員在撤離崩塌區域時,看到還有人員沒有撤離,于是折回向他們大聲喊“快跑”,后不幸失聯。這兩人分別是中鐵成都局西昌工電段防洪辦助理工程師何耀、中鐵成都局西昌工務段漢源橋路車間南爾崗橋路維修工區工長楊銘。
1
危難來臨 他們逆行提醒同事
8月14日上午,陳坤等人在埃岱2號和埃岱3號隧道間的涵洞進行清淤。12點40分左右,該路段過了一輛上行貨車,陳坤突然發現山坡有異樣。“快跑!快跑!”他一邊大喊,一邊和楊銘等幾個同事往鐵路成都方向跑。
“跑的時候,跟我一起的同事按響了對講機警報,附近的車站、火車都能收到警報信號。”陳坤回憶說,感覺整個山坡都在往下垮。
跑的過程中,不斷有落石砸到身上,陳坤說,跑出約40米,他和幾名同事已到安全地帶,此時才發現楊銘不見了。原來,楊銘看到涵洞周邊還有人員沒有發現異常,跑出幾米后,折回去提醒他們,再也沒有跑出來。
另一名幸存者劉建華回憶,當時他們一行4人在一起作業,何耀最先發現山體出現異樣,提醒他看。劉建華看見山體已開始崩塌,叫了一聲“快跑”,他們3人往鐵路昆明方向跑,而何耀卻往更危險的鐵路成都方向跑,提醒尚未發現危險的挖掘機操作人員緊急避險。幾秒鐘后,等劉建華3人撤離到安全區域回頭再看時,他們原來身處的地方只剩一片枯石和塵土。
2
成功避險 又重返搶險現場
記者了解到,何耀今年37歲。7月29日,成昆線發生斷道后,他從眉山輾轉峨眉山、石棉才到達甘洛的搶險現場。10多天來,他一直在工地上進行防洪技術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很憨厚很踏實的一個小伙子,對工作從來不說苦和累。”西昌工電段防洪辦主任陳昕告訴記者,何耀平時在技術科主管防洪和雨量,雖然自己的工作很多,但遇到同事需要幫忙做其他工作時,他總是熱心幫忙,從無怨言。
“90后”楊銘是一名退伍軍人,勤懇踏實,2018年被工區提為工長。漢源橋路車間書記杜應文說:“南爾崗橋路維修工區的13名職工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而楊銘這個年輕工長能讓職工信服,來源于自身的實干。”
死里逃生的第二天,陳坤又重返搶險現場。今年47歲的陳坤,已在鐵路上工作了29年。他的父親陳富高正是當年修筑成昆線的鐵路工人,給兒子取陳坤這個名字,正是“成昆”的諧音。“父親現在80多歲了,他經常對我說,涼山老百姓出去打工、上學,都要靠這條成昆線,你要好好守護它。”
最新進展
搜尋到4具疑似失聯人員遺體
本報訊(記者 王云 何勤華)記者從成昆鐵路甘洛段高位巖體崩塌搶險救援指揮部獲悉,8月17日,省、州、縣三級搶險救援工作組會同鐵路部門,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大搜尋救援力度,擴大搜尋面,加強對山體邊坡垮塌被掩埋的涵洞點位、山體邊坡垮塌處對岸(尼日河右岸點位)、尼日河下游沿河兩岸的搜尋救援工作,共投入消防、武警、民兵等救援力量750人,出動救援機械設備52臺,無人機、生命探測儀等設備18臺。
截至8月17日17時,共搜尋到4具疑似失聯人員遺體。其中,在山體邊坡垮塌被掩埋的涵洞點位搜尋到1具;在山體邊坡垮塌下方尼日河右岸點位搜尋到3具。目前,4具疑似失聯人員遺體已運往縣殯儀館,公安部門正在對遇難者身份進行核實確認。
8月14日12時44分,成昆鐵路涼紅站至埃岱站間發生高位巖體崩塌,有17名搶險人員在此次災害中失聯。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