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 都要帶他們回家
相比救人時的喜悅,廣州藍天救援協會的隊員們,更多需要面對的是遺憾。
廣州藍天救援協會會長陳名鵬告訴記者,出于對生命的尊重,不管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還是冰冷的遺體,都要帶他們“回家”。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丹、武威
“今年以來還沒有搜救到的是活的。”46歲的陳名鵬語氣略顯低沉,還帶著疲憊。
在早上訓練期間,他們接到了尋人求助,經過一番搜尋后,結果找到的是一具冰冷的尸體,然后配合警方工作,將遺體交給警方或求助人。
直到晚上八九點鐘,他才和兒子回到家中。提到兒子,陳名鵬明顯高興了許多,“今天看到他成長了,幫了許多忙。”
“志愿”是一種生活方式
“兒子是頭一次近距離接觸到遺體。”陳名鵬告訴記者,從兒子的表現來看,兒子的心理承受力是挺強的,沒有蒼白無力的語言,也沒有想象中的害怕或恐懼。而是通過兒子的行動幫助到了別人,展現出了他陽光的一面。
他回憶說,從他進入藍天救援協會以來,就經常會帶著兒子參加各種訓練,更多的是想給兒子一個鍛煉的機會。“無論是體能、技能方面,還是在心理方面,都希望兒子能夠一步步成長起來。”
經過幾年的訓練,正如許多隊員們說的那樣,他兒子已經有了“直接入隊”的能力,等到明年18歲時,陳名鵬就計劃著讓兒子加入到廣州藍天救援協會,去幫助更多的人。
陳名鵬說,他和兒子都是普通的志愿者,參加訓練,出隊救人,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航空公司上班的他,每一個周末休息甚至休年假,都是在隊里訓練或出隊救人中度過的。“盡管每年的年假都用在了訓練或出隊上了,但也感到很充實。”
“我也希望將這種陽光的生活方式傳遞下去。”陳名鵬說。
對生命的尊重
有一次救援讓陳名鵬印象深刻,那次他面對的是高度腐敗的尸體。
他回憶說,一場越野跑比賽時, 有一位參賽者在山野中失蹤了,再次找到時已經是冰冷的遺體。“由于天氣非常炎熱,所以找到的遺體已高度腐敗,散發著難聞的尸臭。”
由于已經臨近晚上,經過商量,還是決定將“事主”適當地“打包”好,從山里帶出來。“在向下撤的過程中是沒有路的,便由隊員在下方開出了一條路。”陳名鵬說,當將尸體運到山腳下后,原本可以接他們的主辦方的車輛,由于嫌棄他們身上的尸臭,所以遠遠地就開走了,最后他們還是自己走出來到了大路。
盡管遭到“人家嫌棄”會令人有些心里不大好受,但是他們也贏得了尊重,派出所出警的民警列隊歡迎表示對他們的感謝。
這次“轉折”也讓他印象深刻,同樣也堅定了自己當“志愿者”的信心,“我經常會告訴我兒子,我們是在做好事。”
所以,無論在搜救中面對的是生的還是死的人,都要將他們帶回來,才是對他們生命的尊重。
用業余時間做專業的事
“由于會面對各種情況,所以也需要對隊員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陳名鵬介紹說,他們會定期對隊員進行心理篩查,并且與專業的醫院進行了合作提供咨詢等服務。
在志愿者加入到藍天救援隊之前,合作的醫院也會提供專業的心理篩查,在篩查過程中如發現心理有問題,是不會繼續錄用該名隊員的。
相比較普通隊員的工作,作為協會會長,肩上擔起了更大的責任,這也讓陳名鵬的壓力大了許多。“每天需要考慮的事情,比正常的工作還多。”但是,既然擔起了這個擔子,就要將事情做好。
“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是利用業余的時間去做。”陳名鵬說,他經常會和隊員們說的一句話,“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利用業余的時間,去做一些專業的事,讓每個周末都變得非常有意義。”
對于自己年齡的增大,陳名鵬并沒有太多的擔憂,他告訴記者,經過統計,在藍天救援協會中,有70%的隊員年齡階段在30~40歲,其中年齡最大的隊員有60多歲,“他現在還去跑馬拉松呢。”
他說:“陽光的生活方式,是和年齡無關的。”就算他今后沒有足夠的體能在一線實操,但是足夠的經驗也會讓他成為出色的“指揮者”“協調者”。
隊員范俊偉:時刻準備救援被困者
37歲的范俊偉主業是一名模具工程師,還是廣州藍天救援隊一名擁有9年“工齡”的救援志愿者。范俊偉告訴記者,2009年時,他從朋友那里得知廣州有一群救援志愿者,從小樂于助人的他于是加入廣州救援輔助隊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此后,范俊偉加入廣州藍天救援隊,并執行了多次山地救援,專門搜救在山上迷路或受傷的受困者。“有一次在肇慶附近的爛柯山上,一名資深的驢友因為在山路上滑倒,使得他頭被磕破,腰部動彈不得,我們藍天救援隊一行4個人用擔架等專業設備,將他順利帶下山。”
多年的搜救生涯中,除了成功營救,范俊偉也遇到過很多無能為力的時候。每年他都會遇到因為生意、感情失敗而想不開的人,但絕大多數時候他只能帶著失望和遺憾的心情告訴家屬實情。“我當救援志愿者已經9年了,你要說不累,說沒有想過退出,那肯定是假的,但能讓我留下的,正是在這里結識的朋友們。”范俊偉說,藍天救援隊隊員,他還會繼續干下去。
隊員彭婉開:“山竹”來臨她沖入芳村水浸點
34歲的彭婉開直到去年才加入廣州市藍天救援隊。雖然是隊里的“小字輩”,但她對應急救援卻充滿興趣。“我特別喜歡戶外,就很想學習戶外應急救援的知識,同時去幫助一些受困者。”
彭婉開是一名自由職業者,去年有一回爬火爐山,在路上遇到一群義務巡山的藍天救援隊員。得知他們有很多急救裝備和急救知識,便主動選擇加入了救援隊,并進行了相關的水域救援訓練。
沒過多久,臺風“山竹”直擊珠三角。彭婉開得知荔灣區的一處老舊小區水浸嚴重,便和多名隊員開著救援艇和沖鋒舟前往救援。在救援過程中,彭婉開多次跳入水里,挨家挨戶搜索確認是否有受困者。“我們來到藍天救援隊,就不分男女了,作為女性,什么臟活、累活我都可以勝任。去年的信宜水災、惠州水災我也去了現場開展水域救援。”彭婉開介紹。
隊員越永賢:公務員也愛做應急救援
45歲的越永賢本職工作是越秀區的一名公務員,2015年加入藍天救援隊的他,主要負責水域救援。
越永賢告訴記者,水域救援和其他救援方式的最大不同是時間緊任務重。“其他救援例如山地救援還可以通過電話等通信工具告訴被救者一些求生知識,讓他們更好地等待救援,但水域救援就是黃金5分鐘,錯過了時間,就很難救人。”
他說,藍天救援隊的協作精神讓他堅定地留下來,團隊愿意分享各種救災和求生資源,還不斷地訓練求生技能。“比如我們今天訓練開沖鋒舟,這種沖鋒舟最大的優勢就是即使船翻了,也能通過人力再將船翻正回來,這是普通船只做不到的。”
越永賢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去惠州救援。他和團隊成員一起將大量物資轉運進入災區,并將一些急需救援的災民營救出來。他告訴記者,家人都特別支持他,而他利用業余時間做公益,并沒有告訴單位同事,“我相信兩方面我都能做得很好。”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