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電視劇市場:生產趨于原創作品匱乏
2015年,中國電視劇的創作和產業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復雜化的總體態勢。由于政策措施、渠道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國產電視劇的年度生產總量較2014年有所收緊,上半年生產159部電視劇,同比下降14%,這說明投資者正以更審慎的態度,預判產業前景、規避投資風險,從容面對虛火上升的電視劇制播市場。在創作領域,國產電視劇涌現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與電視劇的總產量和高關注度相比,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還不多,多數作品在質量上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原創精品。
2015年,相關部門引導創作、加業自律、凈化屏幕風氣的舉措效果明顯。題材扎堆、粗制濫造、抄襲克隆、雷人的現象有所遏制,抗戰劇、古裝劇、都市情感劇和諜戰劇等成為創作亮點。
在2015年的文化日歷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戰爭勝利70周年”當屬最醒目的關鍵詞。在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電視劇創作者們仿佛聽到一聲集結號,競相選擇獻禮題材,創作出一批表現各個歷史時期中華兒女抵御外侮的電視劇佳作。其中《東北抗日聯軍》以教科書式的歷史高度和縱覽全局的敘事維度,展現東北抗日聯軍的歷程。《太行山上》唯物史觀,藝術再現八軍129師依托太行山脈生產自救、痛擊日軍的歷史。《抗倭英雄戚繼光》著墨于明朝名將戚繼光的輝煌戰績和軍事理論,譜寫了一曲自信自強的民族戰歌。《鐵甲艦上的男人們》以北洋水師和甲午海戰為縮影,以普通士卒為主角,折射出晚清時期中國、軍事、外交和社會生活。《王大花的生涯》大膽創新,在喜劇形式中融入懸疑、言情元素,生動展現一個農村婦女成長為優秀員的過程。這一年,歷史劇創作逐漸回歸,在明麗鮮艷的視覺呈現和懸疑宮斗等商業元素之外,融入更多思想內涵和追求。比如《瑯琊榜》用懸念迭生的劇情鎖定觀眾的視野,用生動震撼的人物形象俘獲觀眾的心,、贊頌情義、敬慕,成為近年來古裝傳奇劇的扛鼎之作。《羋月傳》以回歸傳統的方式將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家羋月的人生故事和心歷程娓娓道來,讓觀眾隨著她一同成長、抉擇,在以快節奏敘事模式的市場上獨樹一幟。《虎媽貓爸》《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嘿!老頭》等都市情感劇以社會生活的某個突出命題為切入點,以婚戀、購房、養老、育兒為敘事動機,深入探討現代人的追求和生活。《偽裝者》《鋒刃》《于無聲處》等諜戰劇在展現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同時,穿插對兄弟情義、家庭責任和愛情真諦的思考,贊頌舍生取義的家國情懷,藝術質量可圈可點。農村題材之中,《平凡的世界》表現尤為突出。創作者以真誠平等的創作語態和深沉悲憫的情感傾注,為我們展現了普通農民樸素卻不乏閃光點的生命旅程。此外,年代劇如《青島往事》、愛情題材如《我的二哥二嫂》、軍旅題材如《雪域雄鷹》、商業題材如《溫州兩家人》、涉案題材如《隊長》等,均在電視劇的類型探索領域有所建樹。
當然,電視劇創作碩果累累的背后,也有不盡人意之處。有的愛情劇、玄幻劇、宮廷劇、家庭劇依然我行我素,或劇情設置不合常理,或人物性格極端偏執,或演員表演矯揉造作,或價值取向存在偏差,題材重復、粗制濫造的現象時有發生。顏值和話題被一些急功近利的制作方視為救命稻草。由于劇本原創力不足、藝術水準不高、故事缺乏吸引力,有的電視劇只得靠“臉”和“口水”吃飯。很多劇作挑選演員都向偶像劇的容貌標準看齊,一些制作方將緋聞話題炒作貫穿于電視劇拍攝始終。然而,這些手段畢竟只是吸引觀眾的“”,真正要留住觀眾的心,還得從電視劇的藝術水準、思想內涵和境界方面多做文章。
為強化衛星頻道電視劇的差異化競爭、避免“千屏一劇”現象的“一劇兩星”政策2015年初開始生效,使單個衛視購買播映權的價格有所提高,增加了電視劇的投資風險。各大為應對這一政策引發的系列市場變化各顯: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等擁有雄厚資金和龐大受眾基數的一線強勢無懼“一劇兩星”的風險,不僅拿下《羋月傳》《瑯琊榜》《何以笙簫默》等擁有一線制作班底和巨額投資的“”,而且玩轉“獨播劇”和“大劇自制”概念,在《花千骨》《偽裝者》等劇的時候將獨播劇場綁定網絡平臺,實現臺網同步,力保收益最大化。二線聚焦中小制作,試圖在題材選擇和受眾定位上走差異化競爭線,突破電視劇“”的圍堵。三線或采購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質量過關的類型劇,或購買“大劇”的二輪播映權吸引受眾。
很多電視劇制作方為規避投資風險,將目光投向創作度更寬松的視頻網站。很多電視劇的網絡版權售價與平分秋色,有的甚至超過的售價,網絡購劇逐漸成為制作方收回成本的重要途徑。網絡劇創作呈井噴之勢,有些作品網絡點擊率破億,《他來了,請閉眼》甚至成功實現從互聯網反向輸出到一線衛視,在搜狐視頻和東方衛視同步。由于一晚兩集的政策,強勢轉而開發電視綜藝真人秀節目,并斥巨資邀約明星加盟,使演員,尤其是一線明星的片酬不降反升。今后,如何有效運用政策調節,提升電視劇的創作質量,確保電視平臺的強勢地位,留住逐漸流向網絡的受眾,是從業者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2015年,IP成為電視劇行業的熱詞。電視劇制作方對具有潛力的小說、動漫、戲劇等知識產權進行藝術加工,為電視劇作品。這種基于大數據思維的創作模式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帶來可以評估的用戶需求、話題植入和產品賣點,獲得較高的網絡熱度、粉絲群體和商業利潤,為繁榮電視劇創作開辟新,成為實現電視劇多樣化創作和類型化發展的有效支撐。《平凡的世界》《瑯琊榜》《羋月傳》等都是其中涌現的優質作品。
然而,IP熱潮看似前景,實則遍布暗礁。優質的IP資源看似多如牛毛,實則少得可憐。有些貌似優質的IP,實際上空有概念炒作和營銷計謀,缺乏精彩故事和內核。諸如《克拉戀人》《錦繡緣》等雖然聲勢不小,卻遭到觀眾集體吐槽,還有很多質量不佳的IP劇直接被淹沒于茫茫劇海之中。可見,IP項目如果只于資本運作而忽略藝術規律,結果必然導致收視率和口碑的雙重陷落。由于影視行業浮躁之風盛行,以及編劇原創能力不足,IP概念在資本的裹挾下正逐漸極端。制作方一味任性地消耗IP概念,把市場營銷和資本運作當成電視劇生產的全部,盲目投資、一哄而上,忘記了“內容為王”這一影視藝術的根本之道,其結果只能是在短期內把現有的IP資源消耗殆盡,長期看則會擠壓原創空間,對電視劇整體質量甚至整個行業的未來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因此,業界切莫被看上去很美的IP熱蒙住了眼睛,投資人和創作者必須對IP概念進行分析和再度解讀,對有意開發的IP項目探明虛實、摸清、甄別優劣,把真正擁有藝術靈魂和高度的優質IP劇開發創作出來。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里,找尋峰回轉的光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