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夜情掘金數字經濟:第十屆全國3D大賽首推“數字工坊”相宜本草價格表

中新網7月7日電 隨著數字技術與互聯網+的快速崛起,VR、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術革新正迅速改變著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利用互聯網融合創新、提升經濟效率、催化新技術和新業態的數字經濟時代已悄然到來。
“數字經濟,無限未來”,緊貼數字經濟時代大潮,在中國科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新疆自治區政府共同指導下,由全國3D大賽組委會會同新疆自治區克拉瑪依市政府共同舉辦的“2017絲綢之路科學節•全國3D大賽10周年精英聯賽暨DigitalMaster2017一帶一路挑戰賽決賽”將于7月20日在新疆克拉瑪依拉開帷幕。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工坊”應運而生
近年來,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產品迅速普及,信息技術的賦能效應逐步顯現,傳統互聯網“輕”數字的工業時代3.0已經發展到成熟期,從而催生工業4.0時代的互聯網“重”數字經濟革命。數字技術正廣泛應用于現代經濟活動中,各種創新應用層出不窮,并不斷催生一大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面臨新技術革命大潮,企業、個人如何能追上如此快速的經濟技術發展,時代變化下我們面對新的挑戰時五味雜陳。
數字經濟時代,個性化定制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但個性化定制由于生產本身的復雜性帶來了一系列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數據只有做到完整、及時、準確的流通,轉化為有效信息,構建好數據流動的規則體系,才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指出,提高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資源優化是主要目標,這就要求企業把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軟件定義制造業的關鍵,并實施三大工程:培育互聯網平臺、促進更多中小企業業務系統遷移到互聯網平臺、實施資源回流,形成更多APP,讓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基于平臺上的應用形成一個雙向迭代的機制。
作為數字時代的先行者,不同于傳統工業時代工業工匠的“數字工匠”登上了經濟發展的舞臺,他們通過自身所具備的數字化技術和團隊互聯協作力量,成為傳統工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及技術基礎支撐,而為廣大“數字工匠”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和發展平臺的數字工坊(Digital Foundry)也應運而生,數字工匠以單人或團體的形式可以在任何時間和空間成立自己的數字工坊,通過互聯網聚合平臺,為企業生產進行數字、信息、內容等數字化的服務。它既具備“坊”的靈活性與專業化,又體現了“數字”的引領性和先進性,將“工”這一傳統一對一的服務輸出體系,變革成了“企業-聚合平臺-數字工匠”蜂窩式生產鏈條,從而形成了蜂巢式、共享式的全新工業形態。
十年磨一劍 全國3D大賽踏上數字絲路征途
提出“數字工坊”新概念的全國3D大賽暨3D大會經過九年發展,已經成長為全國規模大、規格高、水平強、影響廣的大型公益品牌賽事,大賽凸顯了“3D三維數字化”與“創新”特色,政經產學研用資鏈條完整,積累了豐厚的“數字工匠”資源,解決人才問題。通過對數字工匠的培養,不斷推動創新能力發展、推動實際價值轉化。
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3D辦主任、全國3D大賽組委會秘書長魯君尙表示:“未來制造業所需要的更多是位于橄欖形中部的‘數字化應用型人才’。‘數字工匠’將成為未來制造業的‘香餑餑’。如何引導、培養、選拔海量的數字化應用型人才,促使現行的大學教育與企業用人需求加速對接,一直是業界思考的話題,也是全國3D大賽9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全國3D大賽的第十個年頭,厚積薄發,提出了建立“數字工坊”以為數字工匠提供了充分的發揮空間,數字工坊不但解決了人才、科技、企業溝通互聯的問題,更可以使眾多企業避免巨大的技術投入在FAB上,轉而專注于design和IP的積累,也大大縮短了產品迭代的周期。目前,一些汽車企業將汽車零件設計外包給獨立工程師進行加工,其實已經是數字工坊業態的雛形,這也充分說明數字工坊的出現,完全迎合了數字經濟技術化、個性化、快速反應的時代特征,無疑將助力數字時代的經濟發展。而對于數字工匠而言,平臺化溝通,聚合發展和多點模式靈活合作的數字工坊,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空間,從而使人才價值在最短周期內轉化為市場價值。
“數字工坊”作為數字經濟下誕生的新模式,符合中國制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是“培育新動能”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創新,為新經濟培育一支堅實的生力軍,將為數字經濟創造更多價值。魯君尙表示:“‘數字工坊’通過服務產業,形成具有示范性的經驗和模式,將更快的推動經濟向前發展,成為這一新經濟時代下的業態基礎。”
本次大賽“數字工坊”將以全新的產業模式在克拉瑪依這個以石油命名的典型傳統工業城市登臺。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數據,是數字的血液,從石油到數字代表著從產業轉型到新動能培育。屆時,全國最頂尖的數字工匠精英將與企業、專家學者匯聚在這條新的“數字絲路”上,掀開“數字工坊”產業化落地的新篇章。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