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娩可以無痛無痛分娩安全嗎?
最近,幾乎同時有兩則消息,一個人所共知,一個悄無聲息,但有著同一個關鍵詞:痛苦!
人所共知的消息就是陜西榆林的一位產婦難忍劇痛,要求剖宮產無果,情緒失控跳樓身亡。另一則消息則是一家大醫院的醫生,不忍一位晚期胃癌患者在臨終時遭受病痛,為其注射了嗎啡緩解痛苦,卻在病人去世后因此而被家屬告上了法庭,最后東城法院駁回原告訴訟。且不論其他,這兩則消息不免讓人想到,我們該如何,究竟還有多少痛苦要繼續?
我本人也曾經歷過分娩過程中10多個小時的痛苦,還有膽結石發作時的錐心之痛,可以說對“”這四個字感同。在不少人看來,好像分娩和疾病帶來的痛苦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醫學發展到今天,已經能夠很好地解決這類問題,為什么還要如此這般讓產婦以及病人呢?
先來說“生”。分娩在醫學上的疼痛指數僅次于燒傷灼痛,排在第二位。曾有個形象的比喻:有的女人在生孩子時,要承受的,相當于碎了20根骨頭。而比疼痛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對人們這種疼痛的忽略, 這種痛苦往往被人們認為是“正常疼痛”。有產婦為了躲過這種疼痛,就要求剖宮產。其實正常的自然生產也可以做到無痛分娩。
作為緩解產婦生育疼痛的手段,無痛分娩“技術已有百年歷史,目前已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普及。據相關數據統計,美國有85%的產婦會在生產時采用無痛分娩,而無痛分娩的比例在我國僅10%。
北大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無痛分娩的醫院,上世紀80年代先是給本院的醫務人員實驗,從2001年至今是大規模的開展。該院麻醉科主任醫師曲元說,如今無痛分娩技術已非常成熟,推廣速度卻差強人意。80年代,重癥監護(ICU)和分娩鎮痛幾乎同時起步,如今提起ICU,醫患幾乎都知道。另外目前無痛分娩仍缺乏合理定價標準,醫療機構只能以“硬膜外阻滯”項目來收費,且無痛分娩至今未被納入醫保范圍,這也成為這一技術普及的障礙。
“生”得痛苦,國人在生命的最后走得也不大平靜。近年來,國際上推廣現代姑息舒緩醫療,使同樣病情的病人,能在人生最后一程走得相對舒適。而我國人口占全球的20%,但嗎啡的使用量還不足全球的5%,有相當多應該使用嗎啡的患者并沒有用,他們仍在痛苦中。自2010年以來,有國際權威機構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死亡質量進行了排名,我國地區僅為第71名。據分析我國排名靠后的原因主要是“治愈性治療方法占據了醫療戰略的主要地位,姑息治療普及一直很緩慢”。在疾病晚期治愈已不可能時,應該把治療疾病的藥物換成止痛藥,以減輕病人的痛苦。
在國內醫學界,對疼痛的認知和疼痛管理的推廣也在逐步加強,2004年10月,中華疼痛學會在第一個中國鎮痛周提出的口號是:“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一年后的第二個鎮痛周,還是這個口號,但后面又加了一句話:即“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也是醫生的神圣職責。”
北大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曲元介紹:無痛分娩是用持續輸注泵給藥,可提供安全有效的臨產鎮痛。具體說就是麻醉醫生會在產婦背部的脊柱間隙進行穿刺,留置一個很細的硬膜外導管,并通過導管注入局麻藥和鎮痛藥,產婦在整個產程中可以使用鎮痛泵自控鎮痛,根據自己的需要追加鎮痛藥。由于這種技術使用的藥物劑量小、鎮痛效果好,所以產婦能夠在整個待產過程中行走和活動,可以睡覺保存體力,在第二產程中還可以配合助產士主動屏氣用力,順利分娩寶寶。
此外,在不了解無痛分娩時,大量產婦都認為產是緩解順產疼痛的最佳方式,而在使用無痛分娩后,產婦對于用產代替順產的需求明顯降低,而產的費用要遠高于順產。
由于藥物是注射到硬膜外腔的神經旁直接發揮作用的,所以藥物的用量比靜脈藥物使用劑量小很多,無痛分娩所需要的麻醉劑量遠低于產的麻醉量,能夠進入母親血液內的藥物很少,能到達胎盤的藥量更是微乎其微了,并且很快會代謝掉,對胎兒的健康沒有影響。
曾因“人滿為患、樓宇密集”被稱為“小”的唐家嶺村通過疏解整治,在“留白增綠”的同時,還將建筑廢品“變廢為寶”,搖身一變成了中關村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