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圍產期管理
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率極高的國家,孕婦攜帶HBV會導致胎兒宮內感染,HBV母嬰的途徑有三種:
(1)產前,即宮內感染(垂直),胎兒在子宮內因接觸HBV而獲得的感染。產前少見,估計低于3%,免疫預防對之無效。
(3)產后:即嬰兒出生后通過接觸母親唾液及母乳喂養和生活上的密切接觸而,機會較小,免疫預防有效。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產科學組曾在2013年組織全國專家編寫并發布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母嬰預防臨床指南(第1版)》。該指南針對HBV感染,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孕婦的孕期管理、分娩方式、新生兒(包括早產兒)出生后的免疫預防和隨訪以及其他相關問題。2015年美國婦產科也發布了美國母胎醫學學會“妊娠期乙型肝炎的篩查、治療及垂直的預防”的專家。本文將圍繞母嬰間乙型肝炎病毒的的阻斷等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HBsAg陽性孕婦分娩嬰兒在7~12月齡時檢測,如果HBsAg陽性,才可確定母嬰導致感染。不能通過檢測臍帶血或小于6月齡嬰兒外周血HBV標志物陽性,來診斷母嬰。
主要原因如下:HBsAg陽性孕婦,無論采取何種分娩方式其新生兒分娩過程中,必定會于HBV,可以有少量病毒入血,但此時尚未形成感染。另外,10%~20%孕婦的HBsAg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70%~80%HBeAg陽性孕婦的HBeAg能通過胎盤,但這些都是乙肝病毒的抗原并非完整的乙肝病毒,且最長需要6個月才能清除。
孕婦體內的HBV量:即HBV-DNA水平。HBeAg與HBV-DNA水平具有良好的相關性,HBeAg陽性,提示HBV量高。國產試劑檢測HBeAg結果穩定可靠,適合于各級醫療機構開展,因此,將孕婦HBeAg陽性作為母嬰的高危因素更適合國情。
分娩方式:與HBV母嬰無關,不能因之作為剖宮產的醫學指征。乳汁中可存在HBV,乳頭皸裂等也可能病毒,但HBV不經過消化道,而且新生兒出生時如果正規采取免疫預防已獲得免疫力,母乳喂養并不增加母嬰間風險,應鼓勵母乳喂養,乳汁也無需檢測HBVDNA。孕婦肝功能:肝功能異常并不是母嬰的因素。
如果母親HBsAg陽性,其新生兒出生12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時按“0、1、6月”方案接種疫苗,效果良好。需重視的是,對分娩時HBsAg狀況不明的孕產婦,應按陽性處理,對其新生兒注射HBIG。孕婦孕晚期使用HBIG對預防母嬰無效,孕期抗病毒治療減少母嬰的利弊還有待于研究。如果孕婦HBsAg陰性,其新生兒按“0、1、6月”方案接種乙肝疫苗,今后極少再發生慢染。
總之,孕前或者孕期應常規進行HBsAg篩查,陽性者新生兒娩出后盡早(12小時內,越早越好)進行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以新生兒獲得主、被動免疫。新生兒接受主、被動免疫后,應鼓勵進行母乳喂養。HBsAg陽性的孕婦,行絨毛活檢或羊膜腔穿刺術等介入性產前診斷時,應告知病毒量高的孕婦介入性操作會增加母嬰間HBV的。美國母胎醫學會孕晚期HBV量高時可以進行抗病毒治療,推薦替諾福韋作為一線藥物。但國內規范并不孕晚期抗病毒治療,認為孕晚期抗病毒治療減少母嬰的利弊還有待于研究。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有效成分是抗-HBs,肌肉注射后15~30分鐘即可發揮作用,屬于被動免疫,用于HBV后的預防。需要與乙肝疫苗注射在不同部位。盡管中國及美國指南均要求HBIG應在新生兒出生后12小時內使用,但此時新生兒體內可能已有HBV,所以,HBsAg陽性的產婦新生兒出生后越早注射越好,出生后1小時內效果最好,24小時內較好,超過3天對預防產時的母嬰基本無效。HBIG副作用極其輕微,未見過敏性休克的報道,即使新生兒身體狀況不穩定,也可以使用。因此,HBsAg陽性產婦的早產兒或有并發癥者必須及時注射HBIG。
HBIG中的抗-HBs在體內的半衰期為21~23天,新生兒注射100 IU后,體內抗-HBs水平(≥10mIU/ml)至少可以維持2個半衰期(42天);注射200 IU,至少可以維持63天。新生兒正規接種第2針乙肝疫苗后1周左右(出生后37天)可產生抗-HBs,因此,一般無需注射第2針HBIG。如果新生兒因各種原因沒有及時接種乙肝疫苗,或者早產兒對疫苗的免疫應答差,需要嬰兒在3~4周齡注射第2針H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