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豆腐干”持證上崗
閔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橋豆腐干”,“賣相”質樸,口感美味,一度被網友評價是“上海最好吃的豆腐干”。然而,獲評“非遺”十年之久,卻一直沒有獲得生產許可,不能批量生產、銷售。記者昨從閔行區市場監管局獲悉,“馬橋豆腐干”剛剛拿到了編號為“0001”的今年上海首張小作坊準生證,從選址到生產全過程幫扶,僅5個工作日實現持證上崗。今后,荷溪市場將作為馬橋豆腐干的生產場地,并于近日正式投產并對外銷售。
記者了解到,由于工業用地越來越稀少,豆制品業態要找到符合食品生產許可證所的工業廠房非常困難,“馬橋豆腐干”也因此難以申請到食品生產許可證,只能申請到現制現售許可證。這也就意味著,頂著“非遺”、“美味”標簽的馬橋豆腐干僅能在馬橋本地的農貿市場有售,作坊就開在市場邊,做好后直接出售,無法廣開銷、擴大品牌知名度。
為了規范和發展,讓更多上海老百姓吃到安全正的“馬橋豆腐干”,閔行區綜合了其產品特性和傳統工藝等多方面,量身定做了一條化徑———申請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準許生產證。通過放寬審批經營場地的門檻、進行全過程指導、開通辦證綠色通道等方式,讓“馬橋豆腐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
如今,“馬橋豆腐干”的模板進行了改良,使用食品級塑料板和不銹鋼框架;企業地面設計成5°的排水坡度,屋頂和墻壁選擇無毒無害、易于清潔、耐濕耐熱、不易霉變的材質。市級專家還提出了加大原料安全把控、生產過程防止衛生污染以及加強冷鏈管理等三點意見,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管理有機結合,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基礎上,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升級。
據悉,獲證只是一個開始,未來,上海市場監管部門還將嚴格按照《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以及《上海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督管理辦法》,加強證后管理、嚴格要求、強化日常監督。馬橋豆腐干等級為B級,每年監管頻次將不少于四次。(勞動報記者 陸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