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全部小說郭小男:《大唐貴妃》是梅派藝術當代換形的新標識eingezogen
中新網北京4月29日電 (記者 高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去世一周年,其人生最后階段傾力打造的《大唐貴妃》被業界視作這位梅派傳承人對于家園藝術的一次深入闡釋,29日,本網記者專訪了該劇導演郭小男,他認為,《大唐貴妃》應當是梅派藝術當代換形的新標識。
郭小男是此間著名戲曲導演,曾經創作昆曲《牡丹亭》(全本)、越劇《孔乙己》《二泉映月》等重量級作品,然而他坦言,與梅葆玖先生合作的《大唐貴妃》在其中始終是份量非常。
郭小男說,葆玖先生對于《大唐貴妃》傾注了太多心血,為了這部梅派大戲,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晚年多有奔波勞碌,“梅先生的這一番執著,何為因,我們聊過許多,我也想了很多”。
郭小男認為,《大唐貴妃》這部劇在審美接受度上,顯然已經超出了對傳統京劇演繹方式的認知范疇。它所運用的藝術構成方法以及交響化、場面化、歌劇化等形式,正是葆玖先生刻意追求的境界。其用意就是對傳統的演繹方式加以區別,對當下識別京劇的演劇觀念加以調整。她更多地融入了現代意義的劇場藝術理念,來更變《太真外傳》從文學到演出的傳統形態;她自覺地將京劇藝術與時尚審美相對位。
郭小男認為,梅葆玖以一出與傳統“梅派”演出風格迥乎不同的作品《大唐貴妃》,表達了他對京劇藝術和梅派發展的深切思考。
郭小男認為,基于表演技術原因,京劇并非是一個創作題材范疇廣泛的劇種,依據梅蘭芳先生“京劇的主要任務,在目前還應該是表演歷史題材的歌舞劇”的觀念認知,梅派藝術對表現的題材有著嚴格的界定。葆玖先生秉承這一理念,藝術創作的目光從來沒有跟風聚焦于時代熱點或主旋律,而是選擇父輩遺產《太真外傳》作為研發探究京劇現代意義的模本。這里凝結、沉淀了葆玖先生對于梅派藝術的深思熟慮。
對于外界有觀點認為《大唐貴妃》過于鋪張,演出成分過于復雜的質疑。郭小男說,“我們由衷地理解評論者的善意出發點,以及表達出來的對傳統藝術的堅守。京劇兩百多年,傳統的舞臺演出樣式,形成了根深蒂固、血水交融的規定標準,藝術家秉承前輩技藝的同時,捍守先生嫡傳親受的‘玩意兒’,這些無以更改的舞臺表演方法,就是天經地義的原則,就是藝術生命本身!
《大唐貴妃》自《太真外傳》而來,但顯而易見,《大唐貴妃》已經不是《太真外傳》。郭小男認為,《大唐貴妃》的主腦確立,是李楊愛情關乎人類永恒主題的價值,使之更加純粹地接通現代意義關于天性與自由的生命奔赴,從而超越世俗層面的劇情認同。劇中全新創作的第三場《梨園知音》,著重描寫李楊之間共通音律曲韻的藝術天賦,奠定二人感情的呼應和生命意義的不可或缺。這種互為知音的關系本質構成他們情感支撐的核心。也因此,使得李楊愛情大于社會歷史的一般定位以及宮廷、皇位、倫理道德的層面評說。讓傳誦千百年的佳話更加具有人文含義。
除此之外,《大唐貴妃》還特別“嫁接”了梅派最為經典的折子戲《貴妃醉酒》,使之發揮出與戲劇主題、人物生命休戚相關,又不可替代的藝術作用!顿F妃醉酒》是楊玉環被逐出皇宮后最為極端的情緒表達,它的情感內涵恰好促成人物心靈的深層開拓。在最具劇場裹卷性感染的戲劇唱腔、音樂中,開闔出史詩意蘊的心靈情感交響——這種特殊的嫁接結構,在成為戲劇核心主旨的同時,奠定了整部作品視聽覺系統最為宏闊的美感基調,將交響京劇《大唐貴妃》的理性定位,感性、直觀地激越呈現,在此章節中,百年經典《貴妃醉酒》實現了最為華彩絢麗的當代表達。
郭小男還特別提及已于戲外被廣為傳唱的主題歌“梨花頌”,“作曲家楊乃林先生的這一作品天才地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于會詠關于京劇作曲的寶貴經驗,以京劇“四平調”為基礎,既保持了京劇意蘊、梅派韻律的優美,又融入現代性音樂朗朗上口的藝術風格,加深了觀眾對戲劇主題、人物情感的獨特感受。她的成功無疑是京劇音樂藝術的創新典范,并為傳統京劇音樂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郭小男認為,如果說當年梅蘭芳先生以具有的國際視野的藝術追求,統領了梅派藝術的系統化實踐和創新。那么梅葆玖先生在當代推出的《大唐貴妃》則在傳統的基礎上,開啟了梅派藝術現代意義嶄新的境界。(完)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