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采購加劇市場競爭 藥企冷暖自知
2018年年底,國家藥品集中采購試點方案出臺,標志著帶量采購正式上線。帶量采購可以簡單理解為國家的大型藥品團購行為,通過明確采購量、價低者中標的形式,帶量采購加速了仿制藥藥企之間的市場化競爭。為了能夠獲得國家藥品集中采購的大訂單,藥企只能接受“以價換量”的結果。
帶量采購試點范圍是4個直轄市和7個城市,因此被業內稱為“4+7”帶量采購,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傅鴻鵬介紹,帶量采購具有三大優勢。一是帶量采購有確定的商品數量要求,買賣雙方可以針對交易細節展開談判;二是可減少藥品購銷過程中的灰色空間;三是有助于推動藥品采購流程的完善。
對于患者來說,帶量采購的直觀好處就是藥價降低。另外,帶量采購對醫藥市場原有格局也帶來巨大影響,企業一旦中標,就可迅速吞下較大市場份額,由于承諾了采購數量,企業中標后不用再擔心銷量的問題,能夠節省大量促銷、流通等環節的費用。當然,藥企中標在得到銷量保障的同時,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代價就是給出最低的價格。
平安證券研報指出,從中長期來看,帶量采購對于仿制藥的估值偏負面,競爭會使企業業績波動加大,業績可預測性下降。長期而言,隨著帶量采購的推廣,國內仿制藥會趨向集約化生產,大型仿制藥企業依靠低成本、多品種存活下來,但估值可能不高。
實際上,今年的藥品集中采購,“4+7”帶量采購的模式已逐漸被“4+7”集采擴面所取代。今年以來,藥品集中采購從原來的11個試點城市擴大到25個省,加上早已主動跟進的福建省和河北省,27個省級行政區域都已納入帶量采購范圍中。
不僅是帶量采購的區域范圍在全國擴面,在采購規則上也進一步優化,從“獨家中標”變為按照中選企業的數量劃分采購量市場,并設立“違規名單”,申報企業、中選企業以及配送企業如果存在提供回扣、商業賄賂、以低于成本價惡意競爭等行為,都將納入“違規名單”,輕則取消申報資格和中選資格,重則將禁止兩年內參與聯盟地區藥品采購。
“4+7”集采擴面在加劇藥企競爭的同時,對醫藥行業規則也進行了重塑。此前,仿制藥價格比原研藥低不了多少,在銷售上存在很大利潤空間。但國家帶量采購新政實施后,醫藥行業的灰色空間被大大壓縮,有利于醫藥行業的陽光化。對于具體藥企來講,原來市場份額較大的藥企,受帶量采購新政壓低藥價的影響,本身市場增量不會太高,難免會導致利潤下滑;那些原本市場份額較小的藥企,如果能中標帶量采購,成功進入全國市場,反而能實現薄利多銷,利潤大幅增長。
華海藥業是第一批帶量采購的受益企業之一。因為具有原料制劑一體化的成本優勢,華海藥業有6個產品中選“4+7”帶量采購,2019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達到3.35億元,同比增長45.95%。
科倫藥業的百洛特在“4+7”帶量采購中標后,迅速覆蓋11個重點城市的200多家三級醫院,對整體銷售增長促進明顯,今年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97.14%。
德展健康卻成為受帶量采購負面影響的典型代表。占公司營收95%的降血脂藥物“阿樂”是立普妥在國內的首仿藥,曾連續多年國內市場份額領先。“4+7”帶量采購雖然讓“阿樂”的銷量大幅增長,但因銷售單價下降,公司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反而同比下降45.48%。在今年9月份的“4+7”集采擴面招標中,“阿樂”更是一改往年“獨家中標”的強勢,直接成為出局者。
繼藥品帶量采購新政實施之后,高值醫用耗材的帶量采購也在今年被提上議程。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李滔在8月份國務院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集中采購是降低高值醫用耗材價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繼而,國家醫保局在借鑒前期藥品“4+7”集采擴面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高值醫用耗材的特點,研究制定相應的集中帶量采購方案。
有券商醫藥投研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帶量采購刺激了仿制藥企業的價格競爭和研發速度,因為藥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仿制藥首先要通過一致性評價,然后才能競選帶量采購,在薄利多銷的壓力下,藥企為了生存,必須投身快速仿制藥和創新藥的研發上。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