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不孝正在中國家庭流行,外國家庭卻極為少見,區別在這
執筆:王彩云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后
大家都知道,中西兩方由于文化差異、生活習慣等的不同,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會有很大不同,如近幾年熱議的“新型不孝”。
圖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一種“新型不孝”在中國家庭蔓延
它指的是現在年輕一代由于生活壓力較大,在結婚生娃后,就將孩子交由老人養育,期間完全不再過問,奶粉、尿不濕、衣物等都不管,也不給任何的薪資,造成老人出現身體、經濟、情緒等多方面的壓力。
若是老人拒絕帶娃,或是索要薪資,就可能被認為自私,甚至與子女發生爭吵,鬧到斷絕關系的地步,不再愿意給自己的父母養老。
據調查統計發現,60%左右是爺爺奶奶帶孩子,30%左右是姥姥姥爺帶娃,只有僅10%的爸媽認為自己作為父母應自己帶娃,而其他人認為老人帶娃是應該的。
據調查統計發現,60%左右是爺爺奶奶帶孩子,30%左右是姥姥姥爺帶娃,只有僅10%的爸媽認為自己作為父母應自己帶娃,而其他人認為老人帶娃是應該的。
覺得父母反正老了也沒有什么事情,剛好可以緩解下自己的壓力,但這卻犧牲掉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自由。
而在國外,那里的老人在晚年階段,是不會將自己的空閑時間去幫助兒子兒媳帶娃,而是會選擇自己老倆口曬太陽、旅游、種菜等來度過享受空閑時間。
為啥外國家庭極為少見
1、育兒觀的不同
在國外,父母從小就會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如在兒童時代,就需要自己獨自睡覺,大一點了,就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去賺取零花錢。
而在中國,父母都是盡可能把一切好的都給孩子,愿意為他們付出自己的一切,只要自己有能力都會為娃做好鋪墊,甚至溺愛孩子,并不注重獨立性格的養成。
2、文化傳統的不同
在國外,父母將孩子培養成年后,就會讓他們自己賺取零用錢,結婚后也不會去干涉子女的生活,也不會幫助兒子女兒帶孩子。
而在中國,老人幫助子女照顧孩子,仿佛是一種文化傳統,每一代都如此,不僅是年輕人由于社會的壓力,而且許多老人在樂在其中,心甘情愿,甚至覺得照看自己的孫子、孫女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
國外老人不幫兒女帶娃的底氣在哪里?
區別在這:國外的養老政策比中國更加豐富。
在國外,那里的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齡,他們壓根不用為了養老問題,因國家和保險公司基本上將他們所有的開銷都報銷了。
他們擁有如此高的福利,是由于在年輕的時候,工資的40%都用于繳納稅務、保險,那么這就使得他們的養老金很高。
而在中國,傳統的老人,尤其是在農村,基本在沒有養老金,而有養老金的金額就少一些達工資的28%(公司繳納20%,個人8%),可能生一場病或是花銷大一點,就可能不夠用了。
另外,由于思想的不同,中國的老人希望在晚年能夠與子女一起,而若是老人沒有幫忙照看孩子,就易引起子女不滿。
殊不知,父母幫助子女照看孩子,不是義務,而是出于對晚輩的愛,因此子女應該懂得感恩,若是他們不愿意幫忙,也要給予理解,畢竟忙碌了大半輩子,這時候想要放松一下,誰都不應該對其進行道德綁架。
父母不欠子女任何東西,他們辛辛苦苦將孩子培養成材,想在晚年休息一下,卻被認為是自私,那他們的養育之恩,又何嘗讓孩子去償還了。
延伸閱讀:關于外國老人帶娃
1、韓國:支付工資,專業帶娃
據韓國育兒政策報告顯示,2017年有近40.8%的5歲以下的孩子都交由老人照看,但兒童的父母都在上班,因此他們會向老人支付育兒費,每月平均支付37.3萬韓元。
在2016年,首爾家庭研究協會,對450個由老人照顧孫輩的人調查,發現近80%的老人都可以拿到工資。
如今,韓國支付給老人帶娃的錢等同于保姆的薪資,且老人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還會到專業的育兒機構學習育兒知識,來用理論充實自己。
2、巴西:工資保險,一樣不落
巴西人尤為重視親情,且在孩子童年期間會格外重視家人的陪伴。
可近年來,由于很多年輕的父母生活、工作壓力變大,就變得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又不能將娃長期放在幼兒園里。
于是,他們會采用付費方式,讓老人在家幫忙照顧孩子,于是“職業奶奶”由此誕生,這對年輕的父母來說是很好的一種方式,他們不僅會給予工資,還會購買保險。
3、俄羅斯:雇傭帶娃,新型服務
在俄羅斯“一小時爺爺奶奶”是一種新型的服務項目,此項目還獲得一些機構的商業扶持。
年輕的父母可以通過這項服務,臨時雇傭一位“爺爺”或“奶奶”來家里陪伴孩子,這些“爺爺”“奶奶”不僅能在生活上照顧娃,還能夠輔導功課。
因為這些成為雇傭的“爺爺”“奶奶” 絕大多數是知識分子,70%有本科以上學歷,27%有學術背景,其他少許為學位和輝煌職業生娃的老人。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