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老外不坐月子?并非因為“月子病”不存在,關鍵原因有兩點
坐月子可以追溯至西漢《禮記內則》,稱之為“月內”,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產后必須的儀式性行為。
坐月子可以追溯至西漢《禮記內則》,稱之為“月內”,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產后必須的儀式性行為。
執筆:周瑤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后
在很多人印象里,我們國家的女性生娃后會有很長一段坐月子的時光,而國外的女性卻仿佛生娃之后立馬就能下地,該干嘛干嘛,生娃仿佛就跟鬧著玩兒一樣,關鍵是好像也沒落下什么產后月子病,難道真像一些人說的,月子病真的不存在嗎?
月子病真的不存在嗎?
這個問題如果拿去生過娃的女性,少不了被臭罵一頓,她們能夠數出一堆月子病癥狀: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寶媽方莉:從懷孕到坐月子期間一直腰酸背痛,生娃之后也還是痛到人都直不起來嚴重的時候只能去醫院讓醫生干預,吃了不少藥都不見效果,醫生說只能靠慢慢養,現在孩子都兩三歲了,還是會隔段時間就痛一下。
@寶媽張筱:可不是,我就坐月子的時候不小心用冷水沖了幾次手,現在一變天手腕就痛得不行,平時在家洗衣做飯碰到冷水關節就像針扎一樣。
@寶媽趙雅:生娃的時候是在夏天,熱到受不了的時候開了一兩次空調,但就那一兩次的舒服,現在孩子兩歲了,是不是就犯頭痛,身邊人都說是坐月子受風了,現在也是很后悔。
……
這足以見得,月子病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有時會伴隨寶媽一生,它就潛伏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個小細節里。月子病就是月子期間因為恢復不當,護理不當留下一些隱性疾病,輕易不會冒頭,但一冒頭就讓人十分難受。
月子病表現出來的癥狀其實和風濕類似,但如果直接去醫院體檢,往往會發現檢查結果會顯示一切正常,這也是很多人對月子病產生誤會的根源。
為什么外國女性不用坐月子?
國外西方女性并沒有坐月子的習慣,但在國外有一個類似的描述用詞稱為“產褥期”,除了因為國內國外的風俗習慣有一定差別,其實還表現在體質差異、飲食差異、醫療觀念上:
①體質差異與飲食差異
西方人主食里往往伴隨大量肉類,這就導致他們對蛋白質、鈣質以及其他各種微量元素的補充非常充足,就算是孕婦,在孕期還是產后都不用特地額外進行補充,而且常年攝入高蛋白,加上運動量往往也比較大,身體體質會比我國普通女性要強一些,身體狀態長期保持在較好的狀態,生產對于她們來說不算是一個難題。
相對來說,我國飲食更偏向于五谷雜糧與蔬菜、各類纖維性食物,更追究健康清淡均衡的飲食,導致體質是相對收斂的,所以我們體毛輕,皮膚緊密細膩,毛孔小,骨節也細密,因此在體型上往往都能看出來我國女性比起外國女性要更加嬌小。
在懷孕后,由于飲食直接導致孕前身體里對蛋白質和鈣質的累積并不如西方女性,因此身體體質也要稍差,產后恢復時間也需要更長,且分娩時筋骨腠理大開,風寒趁虛而入,就更加容易出現種種病癥。
②醫療觀念差異
在醫療觀念上,西醫更講究的是如何去除病灶,而很少分析病因。
只覺得生產從產婦走下產床那一刻就已經結束,很少會將女性產后很長時間里出現的一些現象或癥狀與多年前的生產、坐月子聯系起來,因此自然不會提醒女性產后恢復要非常注意,也就不會有坐月子的習俗。
而在我國,更加重視的是治標先治本,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治末病”,主張 憑借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自我恢復能力來預防疾病發生,在這一方面可以說要領先西方醫學兩千多年。
在過去,細心的中醫們發現,女性產后體質會突然變弱,與之伴隨的還有種種其他異,F象或疾病,影響到往后的生活與健康,因而倡導產婦分娩后一定要接受一段長時間的修養與調理。
關于產后護理與產后注意事項的各種知識在民間口口相傳,逐漸發展并豐富,就有了現在這套相對系統一些的坐月子理論,并廣為流傳。
4句話總結如何順利度過月子期,不留月子病
①杜絕處理勞累重活,保持充足睡眠
②杜絕心情波動過大,保持心情愉悅
③杜絕過度進補致病,保證飲食均衡
④杜絕長時間不下床,保證適當運動
- 標簽:車模露點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