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認真做產后康復 不會落下月子病
在月子期間,產婦的身體特別虛弱,這段時間恢復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產婦的終生健康。產科專家認為,懷孕時身體很多器官了嚴峻的,從懷孕時的脊柱彎曲,到生產時關節、韌帶松弛,再到產后的子宮復原等,無不讓人感覺一次的歷練。然而,很多女性還未完全認識到產后康復的重要性,以至于落下產后腰痛、尿失禁、子宮脫垂等“月子病”。因此,專家,在產后一定要進行必要的康復,以身體能夠恢復到孕前狀態。
坐月子對我國女性來說是一件大事,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產科醫生眼里,月子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產褥期,也就是產后四十二天,這段時間保養對產婦的身體恢復尤其重要。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平說,在坐月子期間,老一輩積累了一些經驗,認為產婦有很多事情不能做,因而流傳下來很多規矩,其中有五個問題常讓產婦們糾結。
在分娩后,產婦十分疲憊,肯定是需要臥床休息的。當然,像剖宮產后,產婦動一動都會疼痛不已,頭三天還需要插尿管導尿,自然也需要臥床休息。但是出院之后,平認為,在體力逐漸恢復的情況下,產婦應該盡量爭取早點下床活動,以促進惡露排出。
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坐月子,家里老人常,要戴帽子、穿襪子和長袖長衫,就怕著了風寒,落下“月子病”,以后頭暈、腰酸背痛。平說,在懷孕期間,孕婦體內蓄積了很多的體液。在坐月子期間這些體液都需要慢慢排出。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汗液排出。產婦一般很容易多汗,即使在冬天也容易出汗。所以,產婦不應該裹得太嚴實,衣服最好選擇寬松舒適款式,吸汗、勤洗勤換。
在分娩后半小時就可以哺乳了。這是很多新手媽媽不知道的事實。平說,嬰兒的吸吮是產生乳汁最好的辦法。再多的下奶湯都比不過嬰兒吸吮。而分娩3天內是產生母乳的關鍵時期,過了這段時間母乳產生的量會大大減少。所以,一生下來,就應該馬上哺乳,刺激乳房產生乳汁,而不是著急準備下奶湯。
還記得時不時爆出“產婦中暑”的新聞嗎?門窗緊閉,不用風扇、不開空調,大熱天里,產婦竟然搞到中暑身亡。令人唏噓不已。平說,在以前沒有條件,產婦用不到降溫設備,如今在大熱天,有了風扇、空調當然可以把室溫降到舒適程度,要知道“坐月子”是讓身體更好地恢復,而不是活。
有的媽媽們在坐月子期間,感覺關節酸痛,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平指出,在分娩時,身體分泌松弛素,讓恥骨聯合、韌帶松弛,便于胎兒娩出。等孩子出生后,產婦就會覺得關節酸痛了。另外,產婦由于哺乳,大量的鈣都給了孩子,產婦自己缺鈣了,因而也會有疼痛的現象,因而此時需要大量補鈣,不僅是滿足產婦的需要,更要滿足新生兒的需要。
孕育新生命是幸福的,身材變化則是痛苦的。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醫師安瑩說,在懷孕期間,女性的身體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尤其是懷孕二十五六周以后,子宮逐漸增大,腹部向前隆起。站立的時候,重心前移,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孕婦的身體會向后傾斜,重心向后轉移落在了臀部上方,孕婦上身的重量則由腰椎和腰部的肌肉來承擔。盆底肌為抵抗重力的,也要抵抗體重的總變化,可能下降2.5厘米,加上乳房、子宮的重量日益變化,孕婦重心不斷調整、重量轉移至腳跟,出現妊娠搖擺步態。
安瑩說,我們可以看到孕婦的頸椎前引、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骨盆前傾、髖關節外旋。有了這種特殊的生理變化,站立的時間稍微久一點,孕婦的背部肌肉、韌帶就會過度緊張而出現腰背部、骶骨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姿勢的變化并不會在分娩后自動修正,孕婦的姿勢有可能成為習慣。加上產后許多照顧嬰兒的活動會加重。產婦的腰背痛疼痛由此而來,一直持續下來。因此安瑩指出,產后應該做一下康復調整,把關節復位,比如康復科采用懸吊系統找出產婦身體的薄弱肌肉,加以訓練,從而改善腰背痛的癥狀。
產婦常常會發現肚腩變大了,其實,除了脂肪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腹直肌分離。無論是剖宮產還是分娩,在產后第三天檢測,有60%-70%的女性兩條腹直肌會分離兩指寬,即使坐完月子,仍有30%的媽媽未能完全恢復。
產后腹肌松弛,收縮無力,再加上盆底肌的松弛,甚至脊柱背后的多裂肌也出現了松弛。可以肯定地說,核心肌群(位于腹部前后環繞著身軀,負責脊椎穩定的重要肌肉群)松弛,最終導致脊柱關節的不穩定,一旦臥床過久或者勞累過度就會出現產后腰痛。研究發現,產后兩個月內,超過20%的婦女會產后腰痛;12個月后,10%的婦女會產后腰痛。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物理治療師林少平說,通過在醫院進行產后康復治療,可以增強核心肌群的力量,讓關節達到穩定,從而解決產后腰痛的問題。同時,也產后在家做一些肌肉訓練。
提醒:在做平板支撐時,軀干伸直,頭部、肩部、胯部和足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腹肌收緊,盆底肌收緊。
提醒:做動作時,上背、臂、手,都保持固定。雙腿并攏、繃直,抬起雙腿,直到大腿垂直地面。
提醒:兩大腿緊貼腹部,雙手十指交叉,抱住小腿,使小腿盡量向胸腹部靠緊,用力向左滾動,以左耳、肩、手臂挨著床為止,然后再向右滾動。
“所有生完孩子后的女性都要做盆底肌的康復訓練,以免產后出現漏尿和子宮脫垂現象。”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物理治療師林少平說,在懷孕期間,女性體內激素不斷增加,其中的松弛素可使盆底肌肉韌帶松弛。另外,胎兒的體重、胎盤、羊水等對盆底肌也是一種自然損傷。此外,在分娩時又要承受各種腹壓的,從而導致盆底肌肉和括約肌損傷并造成尿道支撐結構受損。
專家還強調,在整個懷孕期間和產后,缺乏鍛煉、盆底肌肉松弛是導致子宮下垂的原因之一。體型偏胖以及高齡產婦,由于肌力差,更容易出現子宮脫垂。
產后進行盆底肌康復,不僅能夠預防產后漏尿,也可以預防子宮脫垂。林少平產后多進行提肛運動:站立、坐、躺時,用力加緊臀部(縮肛),保持5秒,然后放松5秒。5-10秒后重復收縮(用手摸腹部,如果腹部緊縮,那么就是運動方式錯誤)。這種動作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
新媽媽在月子期間突然出現手腕疼痛,大拇指根本無法用力,手腕也腫了起來,連孩子都抱不住了,甚至端不起碗。這就是所謂的“媽媽手”(腱鞘炎)。林少平說,“媽媽手”的病因就是因為拇指經常重復活動或過度用力,使肌腱和腱鞘不斷摩擦,便會造成發炎、導致疼痛。比如用吸奶器時,心急給寶寶擠奶兒連續長時間做拇指張合動作,這種反復擠壓的動作最容易誘發“媽媽手”。
林少平說,這個病基本不用檢查,只需要用其余四個指頭握住拇指于中立位,然后手腕向小拇指方向彎曲,由于肌腱受到牽拉而造成劇烈疼痛,就說明是“媽媽手”了。發生“媽媽手”時,治療上多讓拇指多休息,佩戴定制的支具,能夠使拇指和手腕處于休息位,減少重復性彎曲手腕和拇指的動作。另外,抱孩子的時候,重心放在前臂,手腕只是起到輕輕扶擋的作用,最好是兩側手臂交替抱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