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首頁  產后月子  產后疾病

一件事,做著做著就變成了一種信仰——記肅南縣巖畫研究保護者杜成峰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8-16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周者軍 見習記者 張春燕

  只要說起巖畫,生活中少言寡語的他總能滔滔不絕,他說所有的付出都源于對游牧文化深深的情懷和迷戀,他說要把祖先留下來的印記小心呵護,這是他的職責,也是他的使命。

  21年來,這位對巖畫癡狂的裕固族亞拉格部落人,懷揣憂傷和孤獨,在綿延近千里的祁連山脈,找尋游牧民族的根和歷史。他就是肅南縣大河鄉文化專干杜成峰,牧民們心中那個“傻傻的”巖畫守護者。

  走著走著就有了名堂

  “這一張是畜牧巖畫的拓片,這一張是具有文化寓意的榆木山羊砍峽母子鹿巖畫的拓片,還有關于天象、圖騰崇拜等各種各樣的巖畫拓片……”在展覽巖畫拓片的展廳里,杜成峰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著。一張張大小不一、內容抽象、看似簡單的巖畫拓片,卻花費了杜成峰整整21年的時間考察和收集。

  杜成峰說自己和巖畫的相識算是一次偶然。上世紀90年代,20幾歲的他還只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大河鄉裕固族牧民,在一次放牧中,無意間發現了畫在牧場巖石上的圖案。當時的杜成峰對巖畫并不了解,他以為那是父輩們放羊時隨便刻在山崖上的。后來,杜成峰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朋友鐵穆爾,朋友說那很有可能是巖畫,并送他一本《新疆巖畫》,在這本書的啟蒙下,杜成峰走上了巖畫之路。

  想要急切了解巖畫的杜成峰,感受到了來自專業知識匱乏的限制,為此,他開始從網上購買關于巖畫研究的書籍,網上買不到的,他就跑北京、寧夏、青海等地的圖書市場搜尋。四五年時間下來,書堆成了厚厚的幾摞,杜成峰也從一個巖畫新人成長為專業行家。他說:“是讀書成就了現在的我。考察巖畫需要的是個人的勤快,而專業素養卻需要專業知識的積淀。”

  從2000年初自費做考察研究開始,杜成峰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對祁連山榆木山、雷山、拉蓋河、隆暢河等遺存地巖畫、石刻、石人等文化遺跡的資料考察,采集表現單個動物、植物、人物、符號、車輛、天象等圖像或符號上萬余個。

  到目前為止,由杜成峰確定的巖畫遺存地有150多處,巖畫近5000多幅,單個表現個體幾萬個,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巖畫資料庫。

  杜成峰的巖畫成就不僅限于田野調查的數據和資料獲取。研究巖畫至今,他在《中國巖畫》《巖畫研究》《甘肅民族研究》等一些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余篇。2014年,凝結著杜成峰多年心血的《肅南巖畫》一書出版,這是肅南縣第一部巖畫研究專著,此時的杜成峰才覺得自己這么多年的巖畫之路走出了點名堂。除此之外,他還舉辦通過舉辦巖畫攝影圖片展、巖畫拓片展、巖畫培訓班等,把先輩留下的草原游牧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巖畫拓片

  他們都是我的精神支撐

  看著整天在野外、山崖上探尋巖畫的杜成峰,親戚朋友和同事對他的癡迷很不理解,尤其是近20年來,為了考察和研究幾乎全部自費支出。杜成峰說,在甘肅,對于巖畫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還沒有像寧夏、青海、新疆這些省份一樣受到應有的重視。從開始考察巖畫到現在,杜成峰使用的相機、攝像機、GPS等考察設備,以及在巖畫拓片時用到的特殊皮毛紙等,都是他從家中牧場的收入里支出的。

  起初杜成峰是騎摩托車去野外考察,但祁連山巖畫多分布于海拔2500—3000米的山坳深谷中,地形復雜,氣候條件也非常惡劣,騎壞了幾輛摩托車之后,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買來一輛越野車專門用來考察巖畫。

  “有兩樣東西支撐著我把巖畫考察工作堅持到現在,一是我對草原游牧文化的情懷和熱愛,二是妻子和女兒給我的支持和鼓勵。”家人的理解給了杜成峰莫大的勇氣和力量。

  雖然女兒才上初中,但她已經是杜成峰的得力小助手了。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杜成峰就經常帶著她看有關巖畫的展覽和書籍,甚至有時候去野外考察,他也帶著妻子和女兒。等到了小學六年級,女兒就已經像個考察巖畫的“老手”,和爸爸一樣,背上相機挎上水,幫著拍照,還負責填寫測量數據,長多少,寬多少,坐向朝南還是向北,有時候連杜成峰想不起來的數據,女兒立刻就能說出來。

  “剛開始考察巖畫的時候,許多牧民覺得我肯定是有所圖,借著考察巖畫的名義,把巖畫私自賣了……”聽到這樣的誤解,杜成峰也不做過多的解釋。

  如今21年過去,他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所做的付出和努力,讓裕固草原的牧民稱贊連連。現在,很多牧民也自愿加入了杜成峰的巖畫保護隊伍,哪里發現巖畫,他們就想盡辦法第一時間通知這個專業的巖畫守望者。

  考察巖畫是一份苦差事,每天都要奔波十幾公里的山路,而數以千計的巖畫藝術,就掩藏在祁連山、馬鬃山、黑山的千溝萬壑中,等待人們去發掘。對于從小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來說,適應自然的挑戰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但即便這樣,杜成峰的巖畫之路也時常伴著險境。有一年冬天,考察結束,開車回家的路上,杜成峰駕駛的越野車一頭栽進了冰面裂開的河溝里,第二天在附近施工隊的幫助下,才把車從冰窟窿里拉了出來。

  等有了專項資金,我將建一個巖畫博物館

  整裝好測量工具,背起相機,帶上水和干糧……杜成峰的又一次巖畫考察工作開始了。“每個巖畫遺存點我都反復去過好多次,因為剛開始的時候自己也不太懂,第一次去有些測量數據沒得到,就需要去第二次,回來以后發現還有很多問題,就去第三次、第四次……這樣來回很多次,才能把一幅巖畫完整的數據整理出來。”這樣周而復始的田野調查,杜成峰一做就是21年。

  癡迷的代價就是杜成峰將家里的一切包括女兒都全權“打包”給了妻子索文媚,但癡迷的結果也著實讓他感到欣慰。2012年7月自修大專畢業后,杜成峰被聘任為肅南大河鄉編制外文化專干。雖然只是一名文化專干,卻讓杜成峰的巖畫保護工作變得“名正言順”起來。除了繼續確認新的巖畫遺存點,完善巖畫數據資料庫,出版又一部巖畫專著《河西走廊巖畫探秘》,杜成峰的心里,還謀劃著更大的河西走廊巖畫版圖。

  2016年9月,在肅南縣文物局的幫助下,杜成峰成立了河西走廊巖畫考察工作室,這是目前甘肅省唯一的巖畫保護社會團體。杜成峰想在兩年的時間里,把所有已經考察確認過的巖畫資料進行歸檔整理,并形成紙質版和電子版資料,方便檢索查詢和檔案留存。按照杜成峰的打算,這也是為今后能在肅南召開有關巖畫學術論壇提早做的準備。

  一個人的旅途總會顯得單槍匹馬。21年的巖畫考察和保護工作,杜成峰說自己也只能做到對先民燦爛文化遺產的資料收集,拍照片、測數據、泛描寫。最近幾年,在杜成峰的建議下,肅南縣文物局在一些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的巖畫遺存點周圍立碑、挖排水溝。“因為沒有相關資金和項目的支撐,巖畫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很多巖畫直接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受到風蝕和人為的破壞,也許再過四五十年,這些巖畫就消失不見了。”杜成峰說著自己的擔憂。

  作為裕固族亞拉格部落的后代,巖畫是杜成峰觸摸遠古草原游牧文明的方式。每當看到雕鑿在懸崖絕壁上一幅幅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動物圖像時,杜成峰的心里既感到欣喜又充滿憂慮。

  “我們現在最大的困境就是資金少、人才缺,沒有政府在資金和人才方面的投入,很多巖畫保護工作就沒辦法開展……”說起困難,杜成峰臉上流露著期盼,他說:“等有了專項資金,我就建一個巖畫博物館,把河西走廊的巖畫全都收集起來。”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