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消費”新體驗時時驚喜

圖①:一名消費者正體驗虛擬現實技術(VR)應用場景。
圖②:在北京歡樂谷景區的檢票處,游客使用手機掃碼入園參觀。
圖③:“互聯網+教育”的推廣讓更多農村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圖為浙江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的孩子們迎來開學季。
圖④:在上海一家健身房內,健身顧問為會員進行身體數據測試,并根據數據為會員定制健身計劃。
人民視覺
互聯網+教育——
學習培訓更貼心
本報記者 齊志明 孫 超
“孩子參加松鼠人工智能(AI)互聯網智慧課堂后,能有效捕捉到知識薄弱點并加以有針對性的培訓,現在孩子的幾何直觀、空間想象、運算等能力有了不小的進步。”江西南昌紅谷灘居民李愛蓮說。
“在互聯網智慧課堂,依托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適應學習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老師可以更清楚地掌握每個學生的舉手、答題等行為動態,并及時給予學生個性化的關注和反饋。”松鼠AI智適應教育創始人兼首席教育技術科學家栗浩洋說。
打開電腦,通過一張看不見的“網”,不同地方的學生同上一節課,共享名師資源……近年來,得益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互聯網+教育”日益成為共享教育資源、發展公平教育的重要抓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01 億人,較上年增長29.7%。人工智能在教育等垂直領域得到應用,形成“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終端、系統及配套軟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服務。
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有力的財政支持,對“互聯網+教育”的技術、模式創新至關重要。專家表示,要從基礎設施入手,推進基礎網絡建設。同時,積極搭建數據安全綜合保障網絡,從技術攻關、服務管理、消費安全等多維度入手,著力打造一個健康、安全、使用放心的互聯網學習環境,進一步提升消費體驗,助力教育公平。
點睛
近年來,在政策、市場、科技創新等多重因素推動下,人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學習模式發生了深刻變革,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室中面對面授課,線上教育方興未艾。讓線上教育更公平、更普惠、更個性化,需要多方協力、多管齊下,鼓勵創新,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讓更多人享受到“互聯網+教育”的高效和便利。
互聯網+旅游——
外出觀光更開心
靖 偉
“網絡購票、掃碼入園,省去以前人山人海排隊購票的苦惱。”近日,江蘇省南京市某企業員工王慧峰帶父母一起到四川旅游。在峨眉山等景區,他使用掃碼自主購票服務,節省了不少時間,感覺很方便。
王慧峰說,以前出門旅游可真不是個輕松活。火車票需要去車站排隊買,酒店要在前臺才能預訂,門票也是要到了景點以后才能買,本來就緊張的游覽行程,又被幾乎無所不在的“排隊”占去了不少時間。
“現在一部手機就可以全搞定。”王慧峰說,陪父母出游,就是希望他們能玩得開心、順利。所以,這次來四川之前,他就進行了周詳的安排:先是在網上把四川景區了解了一遍,然后查看網上旅游攻略,制定了自己的旅游路線,最后在攜程旅游平臺預訂了機票、接機服務、酒店、景點門票等。
“互聯網+”融入旅游業的方方面面,也帶來人們出游方式的改變。以往,消費者出游跟團居多,而現在更青睞自由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自助游提供了便捷的旅游產品和服務。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55.3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全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旅游企業積極探索“互聯網+”旅游新模式,為游客提供了新體驗,給行業帶來了新動力。
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進入旅游業,將互聯網營銷思路引入旅游產業,讓旅游業加速擁抱互聯網。一些短視頻平臺的興起,讓青海茶卡鹽湖、陜西西安美食街等成了“網紅”景點。可以說,“互聯網+”正在為旅游業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
點睛
以往人們去一個陌生地方旅行,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找旅行社,今天,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拿起手機。類似這樣的種種小變化,處處體現了旅游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物理資源與虛擬信息實現互聯互通,景區、旅游企業以及游客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更快捷,成本更低。未來,景區、旅游企業利用“互聯網+”改善旅游體驗的空間還很大,值得期待。
互聯網+家政——
家政服務更精心
本報記者 王 珂 李 剛
“您好,已經為您完成2小時的保潔服務,請您戴上白手套,驗收一下。”周末,深圳福田區居民邵敏在“自如”手機APP上預約了2小時家政服務。完成服務后,保潔員讓邵敏進行驗收。
“現在找家政服務,跟以前真是不一樣了。”剛剛生下二孩的邵敏說。9年前,她的大兒子出生時,找個保姆可真不容易。那時家政業的互聯網水平還不高,邵敏跑了一家又一家的家政服務店,也很難找到滿意的家政服務員。
現在,“互聯網+家政”給消費者帶來新體驗。邵敏打開手機里常用的家政服務APP,找到保潔服務這一項,不僅可以選擇上門時間、服務時長,還能根據每個保潔員的服務評價、星級,自主選擇家政服務員。
“以前選家政服務員只能靠眼緣,現在在APP里能看到以往消費者的評價,選擇服務員時感覺踏實多了。”邵敏說,消費者對家政服務員進行評價,可以讓提供優質服務的家政服務員得到更多激勵,有利于提升家政行業服務水平。
2018年,我國家政服務業的經營規模同比增長27.9%,從業人員總量已超過3000萬人。發展家政服務業對于促進消費、改善民生、擴大就業有著重要意義。而“互聯網+”給家政服務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互聯網+”家政服務平臺讓預約服務更方便,也讓行業向著標準化更進一步。“互聯網+”讓家政服務模式由以往的小作坊式向如今的大平臺式轉變,為家政服務轉型升級、走向標準化奠定了基礎。
點睛
對于家政企業來說,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更好地實現了資源整合、系統集成,不僅降低了家政人員的培訓投入,也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需求,從而提供匹配度更高的優質服務。對于消費者來說,“互聯網+”改善了家政服務體驗。我們期待,“互聯網+”家政服務業走得更好更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驚喜。
互聯網+健身——
運動健身更放心
本報記者 齊志明
“以前,到健身房鍛煉,往往要一次性辦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年卡,還要擔心健身房倒閉,現在手機里裝上健身APP,可以隨時隨地約課,也能跟著教學視頻自己練習,方便又放心。”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某銀行網點職員朱世聰說,“健身平臺有豐富的資源,不僅能提供專業的健身指導,還能動態記錄自己的運動軌跡。一年下來,健身效果顯著,成就感滿滿。”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各類應用不斷豐富,各類健身APP深受廣大健身愛好者歡迎。許多移動互聯網健身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打造出更智能、更便捷的社交化健身模式,刷新了消費體驗,提高了全民健身的參與熱度。
“大眾健身已逐漸成為流行趨勢,健身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的消費升級。” Keep運動健身APP合伙人、副總裁劉冬認為,當前,“互聯網+”概念不斷賦能傳統健身行業,以層出不窮的創意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加入健身行列,推動體育健身的快速發展。
今年7月,我國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以上和40%以上。業內人士表示,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未來互聯網健身產業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更多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會不斷出現,讓更多人感受到運動的快樂。
點睛
如今,“儲蓄金錢不如儲蓄健康”的觀念正流行,體育鍛煉成為品質生活的標配。促成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互聯網+”對健身、健康行業的深度賦能。告別傳統健身房預付費等模式,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硬件,線上線下、到家到店的消費場景,多元豐富的內容服務,使運動更具科技感、便捷性。我們相信,只要堅持把體驗和服務放在首位,“互聯網+”健身一定會有更廣闊的市場。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7日 11 版)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