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隴南乞巧女兒節】“我們的節日·乞巧節”理論研討會在隴南西和舉行

“我們的節日·乞巧節”理論研討會現場。
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8月2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甘肅省乞巧文化研究會、隴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西和縣委縣政府承辦的“我們的節日·乞巧節”理論研討會在隴南市西和縣舉行。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乞巧節寄托著女性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西和乞巧節是集民間崇拜、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勞動技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歲時節令活動,節日時間持續較長,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前夜拉開序幕,七月初七晚上結束,經歷七天八夜。姑娘們以虔誠的心情、隆重的儀式,祈求織女星的化身“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美滿。整個乞巧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多個環節。西和乞巧傳承之久遠、唱詞之淳樸、歌舞之精彩、感情之真摯、程式之完整、人數之眾多,在全國絕無僅有,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2006年10月,西和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8年6月,西和七夕節的乞巧活動被國務院增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12月西和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從2006年起,西和縣已舉辦了十屆乞巧節會,其中,在北京舉辦了三屆高峰及國際乞巧文化論壇,對傳承、保護、發展這一優秀民俗節慶起到很好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的節日·乞巧節”理論研討會是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的講話精彩紛呈,夏挽群的《西和乞巧文化的再透視 起源 沿革 價值》;肖放的《“巧”與“愛”,七夕節俗的兩大主題》;王娟的《乞巧節的生命史,以西和乞巧節為例》;王貴生的《節日文化為何要和政治結緣,以西和乞巧節為例》等相關乞巧論述,讓我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可持續發展,真正“不忘初心”。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