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胎教的源遠流長
遠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理論,這個理論的觀點,與其后的現代西方“胎兒心理學”的理論完全一致,二者對胎兒的成長發育情況的說法亦是完全一致的。
學認為,人的心神意志活動能影響臟腑的氣血功能,并通過母親而影響胎兒。中國唐代名醫孫思邈在他的醫著《千金要方》 中描述了胎兒的成長發育過程:“兒在母腹中,受其精氣,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成,七月毛發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神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并提出了《逐月養胎法》,對的起居做了詳細指導,懷孕早期要“精熟…… 無食腥辛”,到了妊娠中期宜“食稻麥,牛羊,調五味,食甘美。”《達生篇》中還強調,“受孕后最宜節欲,不可妄動致擾子宮,懷孕后茍不知戒,即幸不墜,生子亦必愚魯而多疾患矣!”
胎兒在母腹中并不是“兩耳不聞宮外事”的。中國宋代名醫陳自明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子在腹中,隨母聽聞”的觀點,母親心平神安,氣血調順則胎安,懷孕時“無悲哀,無思慮驚動”、“無大言,無號哭”。若驚恐憤怒則氣血逆亂,胎失所養則會發生畸形或流產,正如孫思邈所說的“不如此者,身不平爾”。
“子在腹中,隨母聽聞。”胎兒和母體是血肉相連的,母親的營養、情緒、健康狀況,不僅能改善自己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同時,影響著胎兒賴以生存的子宮內環境,如壓力、溫度、羊水中離子濃度等。的外界環境,除了直接作為物理因素作用于胎兒外,還能通過母親的心理活動影響胎兒,帶來好或壞的作用。這些正是東、西方學融為一體的心理和生理學的依據。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