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看我國古代的胎教學說
在古代就已有胎教一說,是指女性在懷孕期間在飲食,起居,及精神層面采取有利的措施,達到促進寶寶在母體生長發育的作用。據《史記》記載:“太妊之性,端一誠莊,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妊為能胎教。”
古代胎教的內容主要包括6個方面:
(1)調情志。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個特殊過程,孕婦不僅生理上要發生一系列變化,心理上同樣也會產生相應的反應,這種心理反應過程即為古人所說的情志變化。古人云:凡有孕之婦,宜情志舒暢,遇事樂觀,喜、怒、悲、思皆可使氣血失和而影響胎兒。
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補大生要旨》中說:“除惱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就是說:孕婦要心情舒暢,不要輕易動肝火,否則會導致氣不順,氣不順則孕胎必受影響。《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產”的論述。可見,孕婦的情志對胎兒具有直接影響。故而孕婦情志舒暢,遇事樂觀極為重要。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