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媽媽少用止疼藥物
現在的醫學比較發達,許多媽媽也會選擇剖腹產,這樣可以減少分娩時的痛苦。但是剖腹產的媽媽往往要比順產的媽媽們脆弱的多,順產的媽媽恢復的很快,而剖腹產的媽媽們會出現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的情況尤為嚴重。因此在生產過后要特別注意護理。那有關產后恢復的知識,小編就來為準媽媽們及其家里人一起總結一下,幫助大家在孕婦產后能夠及時做好護理工作。

少用止痛藥物
剖腹產的媽媽在手術過后,麻醉藥的藥效逐漸減退。一般在術后數小時,媽咪的傷口開始出現疼痛。此時,為了讓媽咪能很好地休息,醫生在手術當天或當天夜里會用一些止痛藥物。當然,在此之后最好不要再用止痛藥物,因為它會影響媽咪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影響腸蠕動功能的恢復。所以,媽咪要做好一定的思想準備,對疼痛做些忍耐。
術后多翻身
麻醉藥對媽媽們的腸道有刺激的作用,所以媽咪在產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脹氣,會感到腹脹。如果多做翻身動作,幫助產后媽媽促進麻痹的腸肌蠕動,腸道會恢復得更快,腸道內的氣體就會盡早排出,可以解除腹脹。
宜取半臥位
一般正常分娩的媽媽在產后一天就可以起床活動活動了,方便惡露的排泄,所以身體恢復的很快。而剖腹產的媽咪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不能馬上下床活動,惡露就不容易排出。如果采取半臥位。同時配合多翻身,就可以促使惡露排出,促進子宮復舊。
產后盡力排尿
在手術前后,醫生會在媽咪身上放置導尿管。導尿管一般在術后24-48小時、待膀胱肌肉恢復收縮排尿功能后拔掉。拔管后,媽咪要盡量努力自行解小便,否則,再保留導尿管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另外,只要體力允許,在導尿管拔除后盡早下床活動,并逐漸增加活動量,這樣不僅可促進腸蠕動和子宮復舊,還可避免術后腸粘連及血栓性靜脈炎形成。
雖然剖腹產的媽咪們恢復的很慢,但是只要注意產后的護理,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幫助身體活動,促進腸道的蠕動,排泄多余氣體,幫助排除體內的惡露。一般,產后的媽媽消化的都不好,在飲食營養上也要注意多吃些綠色蔬菜及水果,補充膳食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