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打一字科技評價工作要更科學玻尿酸注射隆鼻手術
科技評審評價無疑是科學技術領域工作的關鍵一環,對推動科學技術共同體生態和科技事業的良性發展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近年來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事業也取得巨大進步,但不可否認,科技評審評價工作仍存在不少問題,質疑之聲不斷。究其根源,主要還是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本身是非常復雜的人類社會活動,追求探究未知、發明創造等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另外,科技評審評價同時涉及的又是“人對人”的評價,難以排除主觀因素。
對科技評審評價較多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對科技工作者個人評價、科技項目評審、科技成果評獎、科研機構的考核等方面,而對期刊論文審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研究生學位論文評議等意見相對較少。這當中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個人評價、科技項目評審、科技成果評獎、科研單位的考核等直接涉及到個人的發展和科研機構的資源分配,而發表論文、學位和基金評審與資源的關聯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期刊論文、基金項目、研究生學位論文等評審標準清晰,評價方式客觀,認可度很高。
吸引人才不該由“帽子”先決
各行各業都有一些能力水平出眾的人,即人才。國家設計各類人才計劃選拔、引進人才無疑是正確的,為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要“盡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為發展也都需要招納人才。人才合理流動本是正常現象,但現在出現了一種近似“惡性”競爭的不良傾向,一些部門一家比著一家以待遇挖人才,主要原因是對科研機構的考核往往以人才“帽子”的數量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有“帽子”的人才往往也有利于在競爭中獲取更多資源。總之是資源導向,為了資源而引進人才,這也導致一些單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短期行為。
事實上,一個機構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持續不斷地以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為重點工作,招納人才應該與科研機構長遠發展戰略、與建設科技領域和平臺的核心競爭力相適應,引進緊缺人才和關鍵人才。這不僅是對人才個人負責,以利于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也是科研機構建立引進、培養人才標準和評價規范的基礎。除了為迅速開展工作,提供特別配套支持的考慮,一般公共政策不應有特殊對待,避免“引來女婿,氣走兒子”,加劇人才流失。在科技項目申請等科技政策上,不應以人才“帽子”為先決條件,避免形成特權階層。
科研機構考評不應只算項目和經費
衡量一個科研單位的實力和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應以對國家、社會、行業等發展和對學術界的貢獻為核心,而不只是單純看SCI論文、發明專利、獎勵、經費等的數量,類似這樣的呼吁也有很多年了,但仍無太大改觀,究其原因還是缺乏相對客觀的評價指標。在當今信息共享、大數據時代,應當可以獲取并計算科研機構(包括科技工作者個人)的科技貢獻和產出當量,即科研機構承擔的責任、做出的貢獻和科技產出在本領域所占的比重。對其人才隊伍的考核評價,也不應只數人才“帽子”數,而應以個人產出當量為標準。
原則上講,單位自己培養的具同等能力水平的人才,更能說明單位的實力,也應當享受和引進人才同樣的待遇。對單位承擔科技任務(責任)指標的評價,應考慮不同的學科方向特點,即有的是總體集成性質,有的則是技術配套性質。因此,不應單純只看承擔任務的經費量和主持項目數量。
科技項目和成果要組織同行評審
首先要進一步提升項目立項的科學性。除了頂層設計的重大科技任務,科技項目指南的征集要對外公開。項目指南除了征集有關專業領域專家組的意見,還應組織項目建議者所在單位之外的同行專家對指南進行再評審。對于以行業應用目標為導向的項目指南評審,不僅要有本領域本專業學術專家,還應包括需求方專家、國家政策方面的專家。在項目申請評審階段(包括科技成果評審),建議采取自然科學基金等較成熟、口碑好的評審方式,函審加會評一律采用盲審(申請單位和人員一律隱去)。
為了避免“人對人”評價中的主觀和人情因素,應該避免“能說會道”與“內秀訥言”問題,建議比照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新藥資質評審,不搞項目答辯(不論視頻還是現場答辯)。評價標準應該回歸到項目申請書的創新性、可行性、指南的符合性等核心內容,基礎條件和成果評價則以申報書提供的研究平臺條件以及前文所述的科技貢獻和產出當量為準。
科技評價體系需要創新改革
科技評價目的不只是評優秀、評先進,評價結果更不能只是跟資源分配和獎勵掛鉤。科技評價更應該側重發現問題和不足,提醒被評者,以便改進其工作。為了改革科技評價體系,使其回歸本來的作用,建議:
1.在個人和機構能力和水平評價時,基礎研究方面以國際通行的學科或行業方向分類(可細化到三級學科),列出本領域高端學術雜志,計算其相關論文的H因子及其前數篇論文的他引數等參數,再計算其在同行個人的當量位次。在高技術發展研究方面,可考慮以相關行業方向核心發明專利擁有當量或轉化應用情況指數來評價。
2.建立圍繞對科技發展及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人才評價標準,建議以科技貢獻和產出當量(即單位承擔的責任、做出的貢獻和科技產出在本領域所占的比重)為主要權重的科研機構考核評價標準。
3.建立各地區各部門內部同等能力水平現有人才的等價支持政策,更加重視對科研學術機構人才培養能力的評價,同等權重考量引進和培養人才的貢獻。
4.取消項目答辯(不論視頻還是現場答辯),采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新藥資質那樣的申報書函評和會評。
5.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制,形成由行業協會、學會和其他第三方評價機構組成的科技評價體制。
當然,由于科研工作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是非常復雜的任務,不僅需要有專業的評估機構研究設計制定方案,也要根據實踐檢驗不斷完善。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