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膽怎么治
姐姐家的孩子是足月刨腹產生的~第三天的時候醫生說黃疸高,有12.5,就把孩子放到藍箱里了~過了兩天就把孩子取出來了,測量新值是9.5,現在孩子已經滿月了去醫院再次檢查,黃疸值是18.5,孩子看上去黃黃的,請問怎么治啊?
對不起!您不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 返回 提問者:寧love - 2009-09-03 00:50 評最佳答案,讓好醫生得到您的肯定! 網友回答治療如何治療新生兒黃疸?
--------------------------------------------------------------------------------
本病的治療主要有輸血和光療。
①輸血:血清間接膽紅素如超過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換血輸血。供血者須先作G6PD缺乏的過篩試驗,必須沒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輸血后加重和黃疸。避免親屬供血。黃疸不嚴重者不需輸血。
②光療:患兒暴露于波長440nm的光線下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防止核黃疸的發生,如核黃疸已經發生則可使其恢復快一些。經這種光線照射后,膽紅素被光氧化變成無色物質,從尿和膽汁排出體外。這種治療簡便易行,有一定療效。一種簡便的方法是將40W藍色熒光管7支作為光源。將患兒置于保溫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紗布裹黑紙)遮蓋雙目。將光源置于離體表33~35cm處,每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增加光照面積。光照時間大多為24~48小時,最長可達96小時。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液體補給(以防脫水)和護肝治療。經這種治療,皮膚黃疸消退和血清膽紅素下降均較快。
為了預防新生兒黃疸,應避免接觸能誘發溶血的藥物、化學物品,禁用可誘發溶血性貧血的氧化劑藥物。衣服被褥忌有樟腦丸或萘的氣味。如果患兒是由母親哺乳的,其母親也要忌用氧化劑藥物,忌食蠶豆,忌與樟腦丸或萘接觸。
本病如不發生核黃疸,預后良好。但以后如與氧化劑藥物或蠶豆接觸或發生感染時,溶血和貧血可再發生。
新生兒黃疸(neonataljaundice)是膽紅素(大部分未為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其原因復雜,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黃疸克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故應加強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觀察,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
(一)膽紅素生成較多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8.8mg/kg,而成人僅為3.8mg/kg。其原因是:胎兒處于氧分壓偏低的環境,故生成的紅細胞數較多,出生后環境氧分壓提高,紅細胞相對過多、破壞亦多;胎兒血紅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兒紅細胞壽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膽紅素的周期縮短;其他來源的膽紅素生成較多,如來自肝臟等器官的血紅素蛋白(過氧化氫酶、細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無效造血(紅細胞成熟過程中有少量被破壞)的膽紅素前體較多。
(二)運轉膽紅素的能力不足剛娩出的新生兒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響血中膽紅素與白蛋白的聯結,早產兒白蛋白的數量較足月兒為低,均使運送膽紅素的能力不足。
(三)肝功能發育未完善①初生兒肝細胞內攝取膽紅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達成人水平;②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即肝細胞內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僅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將脂溶性未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成水溶性結合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漸正常;③排泄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差,易致膽汁郁積。
(四)腸肝循環的特性初生嬰兒的腸道內細菌量少,不能將腸道內的膽紅素還原成糞、尿膽原;且腸腔內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較高,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結合膽紅素,后者又被腸吸收經門脈而達肝臟。
由于上述特點,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僅為成人的1%~2%,因此極易出現黃疸,尤其當新生兒處于饑餓、缺氧、胎糞排出延遲、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或顱內出血等狀態時黃疸加重。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一)生理性黃疸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約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于生后2~3天內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在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延到3~4周。目前對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上限值,即足月兒<205.2μmol/L(12mg/dl)和早產兒<257μmol/L(15mg/dl),已經提出異議,因較小的早產兒即使膽紅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發生膽紅素腦病。國外已規定足月兒血清膽紅素<220.59μmol/L(12.9mg/dl)為生理性黃疸的界限;國內學者通過監測發現正常足月兒生理性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