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如何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 
這些天,上海居民的生活重點是垃圾分類。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由此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將在國內起到引領和示范效應。垃圾分類如何推進?近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環聯2019(第五屆)固廢論壇上,環保產業界的業內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垃圾分類七大難如何解決?
各城市垃圾分類處理設施能力尚不充分,結構不合理,需要進一步提升能力,打通垃圾處理全鏈條
本次論壇上,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張益在演講中直奔主題,將垃圾分類概括為7個問題:投放習慣養成難、前分后混改變難、廢品回收利用難、有害垃圾出路難、廚余垃圾處理難、分類責任認定難、管理合力形成難。
說到垃圾分類目前的難點,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則認為,各城市分類處理設施的能力尚不充分,結構也不合理,需要進一步提升能力和優化結構。比如,有的地方濕垃圾有效處理能力不足,處理鏈條沒有打通。比如,濕垃圾堆肥市場沒有打開,全鏈條沒有打通,最終并沒徹底解決廢物處理問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垃圾分4類是參照2017年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印發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思路實施,這樣分類的目的是把垃圾中有害部分、濕垃圾、可回收部分以及其他部分分離開。其中濕垃圾做厭氧消化后,沼氣可以燃燒,但沼渣、沼液還需要再進行處理,沼渣仍然需要進入焚燒廠或者填埋場,處理效率有些低下。
垃圾焚燒處置能力不足問題急需引起重視。劉建國認為,無論是垃圾分類,還是與之相關的無廢城市建設,一個重要目標都是要降低廢棄物填埋量、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但目前很多城市焚燒能力不足,需要提升設施能力。
此外,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沒有納入統一規范監管也是垃圾分類難的問題之一。“再生資源回收的全過程都要納入監管體系,包括共有哪些再生資源設施、設施的技術水平怎么樣等,但目前這方面卻沒有得到有效監管!眲⒔▏f。
多年前因垃圾與環保結下不解之緣的黃小山認為,在我國推行垃圾分類過程中,讓人們意識到垃圾分類是一種義務,建立垃圾產生者付費機制還較為困難。
他解釋道,由于此前強調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家具、家電等大件垃圾是資源,要賣錢;塑料瓶、廢紙板是資源,要賣錢;分出的廚余垃圾是資源,要稱重,要賣錢……這就導致垃圾產生者不但不付費,反而要收費。而在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居民要交昂貴的垃圾費。
劉建國則認為,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水平針對再生資源回收還沒有發展到發達國家的階段,要進入處理垃圾付費階段還需要一段時間。
垃圾分類如何行穩致遠?
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分類和專業分類結合、系統落實,不能只是簡簡單單算“經濟賬”,要走向社會共建共治共享
垃圾分類如何才能行穩致遠?張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要抓9個重點和4 個堅持。
9個重點是指從領導抓起,從娃娃抓起,從社區抓起,從宣傳抓起,從督促抓起,從法制抓起,從管理抓起,從機制抓起,從分類設施建設抓起。
4個堅持是指按照“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和“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的指示精神,一要堅持政府推動。相關部門要做好分類規劃、實施方案、宣傳教育、基層發動、法規建設等頂層設計。二要堅持兩個導向,目標導向是培養投放習慣、引導全民參與,問題導向是解決先分后混、落實分類出路。三要堅持3個結合,源頭4分類和系統4分類結合,大分流和小分類結合,社會分類和專業分類結合。四要堅持系統落實,前端要落實分類投放,末端要落實分類設施建設,兩手抓兩手硬兩手落實。
由于長期從事技術研究,劉建國對垃圾本身、處理技術的來龍去脈、發展趨勢有很深的認識和體會。他認真總結了過去兩年多來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寶貴經驗和存在的突出問題,認為明確新形勢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攻堅方向,才能保證垃圾分類工作能夠朝著科學、正確的目標行穩致遠。
劉建國分析說,垃圾分類不能只是簡簡單單算“經濟賬”。“垃圾分類現在漸漸從過去的‘大包大攬’的政府管理走向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要讓垃圾產生者也都參與到垃圾處理中來,每個人盡到自己的責任!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