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茂控股:從地標打造者到城市運營商
時間回到20年前。1999年8月28日,屹立在上海浦東黃浦江畔、被譽為當時“中華第一高樓”的金茂大廈建成開業。金茂大廈高420.5米,主體建筑88層。
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陶天海對這座大樓很熟悉。20世紀90年代末,還在上海讀書時,他不止一次來到黃浦江畔,眺望這座城市的地標。當時,他只是驚嘆于這座高樓的雄偉,不曾想,自己今后的人生會和“金茂”密不可分。
建成于上世紀末的金茂大廈,是中國金茂在上海黃浦江畔的“開山之作”。它成了一代上海人的回憶,為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十多年后,金茂轉型涉足住宅建設領域,帶來了高科技、高品質的“大寧金茂府”,伴隨著城市建設理念的轉變,為城市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陶天海見證了金茂大廈帶動上海長高的過程,更親身參與中國金茂從造樓到聚焦城市運營的發展過程。
“在金茂大廈封頂之前,上海,或許可以說中國,還沒有世界級高度的高樓”
改革開放后,上海的高樓開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大上海”每天都在長高。不過,在金茂大廈封頂前,上海,或許可以說中國,還沒有世界級高度的高樓。
記者:金茂大廈由中國金茂投資和經營,它的誕生對中國金茂來說意味著什么?
陶天海:它確立了中國金茂在建筑行業的標準和高度。當時企業領導和專家在9個方案中確定了現在這個方案后,選擇上海建工作為總承包商,又選擇了法國、日本等地的最著名的建筑企業提供建筑和機電方面的技術支持。對于后來建設的商務樓來說,這幢樓的技術高度就是它們的標桿。
大家知道金茂大廈,因為它很高,但事實上,金茂大廈也是中國建筑綠色科技的真正起點。早在2000年,也就是金茂大廈建成的第二年,中國金茂就引進了德國ROM公司的能源合同管理項目,通過對建筑的綠色改造,來節約能源,改善建筑使用者的健康體驗。這一創舉,奠定了中國建筑綠色科技的基礎。此后,金茂又與美國環保署EPA、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新加坡能源效率協會等多家國外頂尖綠色建筑機構合作,研究大廈隔熱膜、暖通系統、泛光照明、冷卻水系統變頻節能等綠色技術。
記者:金茂大廈的建設成本和建成后的運營成本有多高?
陶天海:建造金茂大廈的總投資為54億,參照當時的匯率,相當于6億多美金,是一筆巨額資金,建造過程中還經歷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大廈建成后,一定要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把金茂大廈管好,把公司辦好,按照“誰出資、誰負責”的原則,建立現代企業結構。在此之前,公司采用的是傳統合伙制管理模式,2002年4月,股東們在京開會討論后,決定將公司納入第一大股東中化集團旗下管理。從那以后,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盈利,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從昔日“濱江老碼頭”到今天“綠色辦公建筑群”
虹口濱江的老碼頭,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很多國際“大咖”就是從虹口濱江的碼頭上岸,看到了上海的“第一眼”。匯山碼頭東起秦皇島路,西至公平路,北至東大名路與楊樹浦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南來北往的客貨運輸船,川流不息的各地旅客,忙碌作業的碼頭工人,低沉洪亮的船舶鳴笛,繪成了當時周邊居民們的記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昔日碼頭功能日漸衰落,如何將區域進行更新、改造再利用?
記者:我們現在所在的是老匯山碼頭,離開大寧金茂府不過五六公里,在這里,金茂想打造一個什么樣的區域?
陶天海:這幾年,我們在虹口北外灘2公里的濱江帶進行了成片開發,相繼建成了30多棟新樓。其中,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建有13棟樓宇,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建有19棟樓宇,已有包括上港集團、中國遠洋、中國海運、寶鋼資源、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建投、廈門國際銀行等數十家中央及國有大型企業入駐。星港國際中心建設完成2幢263米高的現代化超高層城市綜合體,是區域商業中心和北外灘的商業旗艦。這片樓群的出現,根本性地改變了虹口區作為城市航運中心的面貌,原來的老、破、舊環境被全新的商務區取代。
此外,我們很驕傲的是,這里每一棟建筑都貫徹著金茂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華東地區國家綠色建筑示范推廣基地”示范項目中唯一的公共建筑群。我們已經獲得中國住建部頒發的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標識、美國USGBC的LEED-CS金獎認證、BRE頒發的BREEAM優秀級及杰出級認證。
記者:金貿打造的綠色商務辦公建筑群有些什么特色?
陶天海:我們使用集中式能源中心,利用江水源熱泵與冰蓄冷技術,實現區域統一的供冷、供熱,大規模地應用這一技術,據我們所知,這在國內商務區的開發史上還屬首次。它不僅能降低商辦樓群能源費用,更是大大緩解了城市環境的承載壓力。寫字樓頂部不再有龐大的設備機組,屋頂花園成了裝點城市的綠色風景。
二期工程中,創造性地將寫字樓底層架空,將江水引到建筑腳下,以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兩個挖入式港池除了能夠停放70艘游艇、與江水通聯,可以定期更換的港池水還可以被利用來沖洗地面和汽車。夏天時利用黃浦江水作為空調的冷卻水,高效地達到制冷的目的,大幅度降低空調能耗,節省能源;而冬季,黃浦江水則作為水源熱泵熱源,為建筑室內供暖,節省能源。
“作為一個城市運營商,只有發現城市潛在價值、與城市共同成長,才能贏得持續成長的戰略機遇。”
當今,城市的發展已不再是傳統的野蠻擴張、圈地模式,城市更新正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
城市更新不僅是對建筑物等硬件設施進行改造,也是對各種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產業結構、功能業態、社會心理等軟環境進行延續與更新,逐漸滲透到設計金融、科技、人文、環境等諸多領域。
記者:除了上海北外灘,金茂近幾年在城市更新上有很多大的動作。長沙的梅溪湖國際新城、南京的青龍山國際生態新城等聚焦城市更新,中國金茂的優勢在哪里?
陶天海:作為城市運營商,中國金茂從時間、空間和內涵三個維度去定義城市運營:在時間上,跨越城市規劃、開發建設、物業銷售、持有運營等多個階段,經歷一定的發展周期,跨越從一片荒蕪到新城崛起的全過程;在空間上屬于成片區綜合開發,具備一定體量規模,占地面積在1000畝以上或建筑體量500萬立方米左右;在內涵上,以改變片區內居民的生活與工作狀態為目標,涵蓋多重業態,配套齊全、產業齊備,最終實現產城融合。
基于對城市運營的理解和認識,我們充分發揮一二級聯動開發的經驗與優勢,致力于打造“理想城市”。在中國金茂的城市圖景中,未來的理想城市應該具備四個基本特征,即綠色健康、智慧科技、產城融合、配套便捷。理想城市應該擁有干凈的空氣、清澈的河流;每一戶的自來水能夠達到飲用水的標準;交通不會出現嚴重阻塞;學校資源不再短缺;醫院不會人滿為患、一醫難求;人們不會再為了工作而奔波于城市的兩端;人工智能、云技術、互聯網等高科技的應用使得整個城市成為一個互聯互通的有機生態圈。
2018年,我們在一二線核心城市又獲取多個城市運營項目,其中包括蘇州張家港智慧科學城建筑面積450萬平方米、青島西海岸新區創新科技城建筑面積440萬平方米。也是在2018年,繼與中科院國科控股,中國領先的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商浪潮集團等達成戰略合作之后,我們又在上海與科大訊飛簽訂合作。未來,金茂將與這些合作方以智慧新城、智慧科技島、智慧社區等金茂產城項目為載體,實現“城市運營與高端產業技術協作共贏”的新局面。AI科技與城市運營的碰撞下一定可以擦出火花。
從我們現在站的地方眺望對岸的陸家嘴,上海的最美天際線一覽無余。而我們所在的北外灘,早已不只有“一滴水”(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還包括很多地標性建筑。豐富多彩的建筑,為北外灘的業態帶來了全新生機。
我們看好北外灘。我們相信,作為一個城市運營商,只有發現城市潛在價值、與城市共同成長,才能贏得持續成長的戰略機遇。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