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那些事兒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8月23日訊(通訊員 劉嘉)孩子腹瀉是用抗生素呢?還是不用呢?對于某些焦慮的家長來說,這是個抓腦殼的問題。今天,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許紅梅教授就來跟大家擺一擺孩子腹瀉用不用抗生素的那些事兒。
先來說說,孩子腹瀉能不能用抗生素?
毫無疑問,當然能用,合理應用。
被合理使用,是抗生素存在的終極意義
最近十年,年輕的父母們對抗生素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從“打個嗝、噴嚏都要求吃頭孢”,到“已經敗血癥了還堅決不用抗生素”。孩子腹瀉要不要使用抗生素,不可一概而論,需要醫生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流行病學及臨床經驗進行細致、慎重的考慮。
首先來了解一下腹瀉病,很多人稱為“拉肚子”。很常見,好像誰都能診斷。其實“拉肚子”可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它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且大便性狀改變,根據不同病因,大便可以呈現稀便、水樣便、黏液便或膿血便,也可各種大便性狀交替出現,部分孩子會合并有發熱、嘔吐、腹痛、里急后重等,重者可出現脫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敗血癥、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穿孔等。作為5歲以下死亡率排第二位的疾病,臨床醫生需要快速判斷孩子腹瀉的病因、有沒有脫水及其他內環境紊亂,并及時采取措施,以免威脅到孩子生命。
兒童腹瀉病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因
感染性病因包括病毒:如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腸道腺病毒等,細菌:如致瀉性大腸埃希菌、痢疾桿菌、沙門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等,其他還有真菌、寄生蟲,均可導致腹瀉。
非感染性因素,如喂養不當、食物過敏、食物不耐受、氣候變化等。
腹瀉病是全球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腹瀉中病毒常見如輪狀病毒,流行于秋冬季,諾如病毒流行于秋季。
但細菌也不可忽視,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流行的細菌根據經濟發展水平、衛生狀況、用藥習慣等,因地域而不同,我國的腸道細菌感染比例明顯高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西部高于東部。
不光如此,腹瀉病的病原還因季節和年代而不同,如痢疾桿菌曾是我國兒童最常見的腹瀉致病菌,但近幾年明顯下降,而沙門菌明顯上升。
如何迅速把握孩子腹瀉的具體病因?
1.詳細了解孩子的病史:起病急緩、病程長短,腹瀉的次數,大便性狀、量、氣味,尿量的多少,有無發熱、嘔吐、腹痛等伴隨癥狀,精神、食欲情況等;有無腹瀉病人接觸史、不潔飲食史、輔食添加史等。
2.體格檢查:精神、面色,有無脫水表現及嚴重程度,心肺腹部體征。
3.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起到重要的輔助診斷作用,其彌補了肉眼觀察的不足,能細致發現大便樣本中白細胞、紅細胞、吞噬細胞、真菌菌絲孢子、寄生蟲卵等;有時醫生根據孩子的情況還可能作血常規、大便輪狀病毒抗原、大便乳糖不耐受、大便隱血檢查;懷疑細菌感染或懷疑細菌感染曾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可能做大便培養(結果至少需要3天)。
在門診,醫生會根據孩子的病史、大便形狀及大便常規,初步對孩子腹瀉的病因進行判斷。一類是稀便或稀水便、大便中沒有白細胞或白細胞很少的,見于病毒性腹瀉、非感染性因素(如喂養不當、食物過敏、食物不耐受等),不需要用抗生素;少數細菌感染也屬于此類大便(如霍亂和產毒性大腸桿菌),比較嚴重時需要抗生素治療。另一類大便常規顯微鏡檢查白細胞較多的,如白細胞2+、3+或4+,這些成堆的白細胞說明什么呢?說明結腸和回腸末端有侵襲性炎癥病變,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所致可能性大,如痢疾桿菌、沙門菌、致瀉性大腸桿菌(其中大腸桿菌157:H7株我國兒童很少見)等,可做大便培養和細菌鑒定。這類大便多數肉眼可見粘液,甚至血絲、膿血,有時也可以表現為稀便或水樣便,而做大便常規有異常。
如果醫生根據臨床經驗,判斷細菌可能性大,尤其對嬰兒、免疫力低下兒童、病程短、進展快者,在糾正脫水等對癥治療的同時,需要使用抗生素(不嚴重者,醫生根據經驗門診治療;嚴重者應住院)。如果不及時給予抗菌治療,細菌及毒素可能經腸道播散引起嚴重感染,或腹瀉遷延、經久不愈。
綜上所述,孩子“拉肚子”是否使用抗生素的確不是輕易可以回答的,取決于多方面因素,需要根據臨床表現、大便鏡檢、流行病學做出綜合的判斷。 不該用的不用,該用的足療程使用。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