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消費貸賽況生變 部分銀行降速
隨著中報的陸續披露,上市銀行對消費金融業務的全貌也逐步顯現。截至8月22日,已有9家A股上市銀行以及港股上市的郵儲銀行等披露了上半年業績情況。梳理各家銀行的消費金融數據發現,此前曾被銀行作為發力重點的個人消費貸業務出現分化,多家中小銀行在猛然發力,但鄭州銀行、平安銀行等規模出現下降。而在多家披露了消費貸不良情況的銀行中,不良率上升成為普遍現象。
增速分化
截至8月22日,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華夏銀行、平安銀行、長沙銀行、鄭州銀行等9家銀行披露了2019年中報,除華夏銀行外,其他8家銀行均曬出了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具體數據。同時,國有大行中只有港股上市的郵儲銀行發布了半年報,此次也將其一起梳理對比。
與前幾年相比,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已在個人消費領域有所收縮,郵儲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增速已不足1%,平安銀行則出現同比下降的態勢。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郵儲銀行個人其他消費貸款、平安銀行新一貸余額分別為2765.4億元、1533.6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36%、-0.25%。而回到2018年末,這一增速分別為7.56%、18.41%。
與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不同的是,城商行個人消費貸款增長速度出現明顯分化現象,有些銀行猛然發力,而有些銀行增速放緩甚至同比下滑。截至今年6月末,長沙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達到128.59億元,較年初增長41.26%,這一增速較2018年末的30.2%大幅提升11.06個百分點。而江蘇銀行則放慢速度,6月末個人消費貸款較年初的增幅為23.05%,與2018年末的80.65%增速相比大幅減少。
相比長沙銀行、江蘇銀行兩位數增幅,鄭州銀行則出現負增長態勢。2019年6月末,該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58.59億元,較年初下滑17.65%。
農商行個人消費貸款則普遍呈現增長態勢,截至2019年6月末,青島農商行、江陰農商行、張家港農商行的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綜合消費貸款)分別達到27.28億元、8.54億元、20.47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6.39%、4.41%、32.3%,都結束了2018年末負增長態勢。另外,蘇州農商行今年6月末的個人經營性及消費貸款較年初增長20.47%。
對于相關銀行個人消費貸款較年初下滑的緣由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系采訪銀行,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不良率攀升
多家銀行消費貸業務節奏放緩的同時,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不良率的上升趨勢也引發關注。
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上述銀行中,只有郵儲銀行、平安銀行、鄭州銀行、青島農商行4家銀行在半年報中披露了個人消費貸款的不良率情況,截至2019年6月末,郵儲銀行個人其他消費貸款、平安銀行新一貸、鄭州銀行及青島農商行個人消費貸不良率分別為1.32%、1.13%、3.05%、1.24%,較年初分別增長0.13個、0.13個、0.67個和0.25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郵儲銀行、平安銀行和鄭州銀行3家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已高于個人貸款的不良率。截至2019年6月末,3家銀行的個人貸款不良率分別為1.04%、1.09%、1.89%。
不過,與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不同的是,10家銀行的整體資產質量出現好轉。據統計,截至2019年6月末,長沙銀行和江蘇銀行2家銀行的不良率與年初持平,其他8家銀行不良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在8家不良率下降的銀行中,江陰農商行下降幅度最大,下降0.24個百分點至1.91%;其次為青島農商行,下降0.11個百分點至1.46%;鄭州銀行、平安銀行分別下降了0.08個、0.07個百分點。
對此,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陳嘉寧表示,宏觀方面,受到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消費金融作為新經濟的一部分,其增長也會受到影響,從而不良出現攀升的現象。在行業方面,競爭已經充分激烈,價格戰和客群下沉都可能造成不良率攀升。
嚴監管下規;蚴站o
近年來,在利率市場化、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的影響下,商業銀行紛紛轉型零售業務,不論大行還是中小銀行都在紛紛搶占市場,在連續多年的跑馬圈地后,個別銀行此時選擇對消費貸業務的發展節奏進行調整也是情理之中。
在分析人士看來,江蘇銀行2018年末個人消費貸款占個人貸款的比例已經高達39%,今年上半年增速放緩屬于正,F象;長沙銀行2018年末消費貸占個人貸款的12.78%,張家港農商行同年的綜合消費貸占個人貸款的比例為8.77%,因此,今年上半年兩家銀行消費貸業務增速較快。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貸因其流向很難加以判別等問題受到監管的高度重視,近來監管層密集表態將加緊對個人消費貸的懲處力度。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消費貸進一步大幅增加存在不確定性,而如何繼續發力消費貸進行零售轉型成為中小銀行亟待認真思考的難題。
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鑫表示,消費貸余額大增大概率是戰略性的轉型調整,對于一些中小銀行而言可能會有些冒進,未來應認真思考是否有必要跟風轉型零售。站在監管的角度,就是進一步強化監管,杜絕違規行為。
在陳嘉寧看來,中小銀行受到監管要求,異地開展業務受限,本地開展業務又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零售轉型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中小銀行應提升信貸放款標準,收縮信貸規模,如果能夠利用股東或者合作伙伴優勢,獲取足夠的流量、數據、客戶資源,去針對性地設計開發產品,服務特定的客群,中小銀行也許還是有機會轉型零售的。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吳限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