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溫暖人心的現實主義敘事
這個暑期檔,一部反映三個備戰高考的家庭關于愛與成長的故事,收獲了無數觀眾的喜愛。電視劇《小歡喜》以溫暖又明亮的基調、直指對家庭教育議題的思考,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劇。“臺詞過于犀利”和“親情友情令人感動”的贊譽不絕于耳,《小歡喜》以真實而又鮮活的故事、豐富而又深厚的情感,帶領觀眾一起重溫或瞻望高考這一段特別時期,以溫暖人心的現實主義,回應新時代人們激揚向上的理想和對生活的美好希冀。
《小歡喜》以高考為鏡,照見兩代人的憂喜、得失和成長。高考,是社會熱點話題,事關子女的前程和家庭的未來。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相關的探討和啟發卻是文藝作品的靈感源泉所在。《小歡喜》以高考為著眼點,提煉現實社會中既典型又普遍的特征縮影于方、喬、季三個家庭之中,進而引起觀眾對教育話題的討論和對親子關系的反思。劇中,童文潔對兒子方一凡寄予“鯉魚躍龍門”的期盼,不惜把一切的家庭資源押在教育上;宋倩離異后獨自撫養女兒喬英子長大,母愛逐漸被控制欲和占有欲異化;季勝利和劉靜夫婦年輕時為事業拼搏而缺席孩子的成長,當臨近高考回歸家庭時,才發現親子之間的情感裂隙難以彌合。反觀孩子們,方一凡調皮搗蛋“少年不識愁滋味”,不知父母為他的成長所肩負的生活壓力;喬英子為維持母女間表面的和平穩定而學會陽奉陰違,心理煎熬成疾;季楊楊以反叛的方式掩蓋內心的孤獨和對父母的埋怨……問題總在上演,所幸每一個人都在經歷中完成成長,這是生活的魅力。隨著劇情的推進,父母們逐漸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轉變教育觀念;子女們開始體察生活不易,學會理解父母,更堅定自己的理想追求。作為熒屏前的觀眾,我們扮演著什么樣的父母角色;又或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成為什么樣的子女?透過《小歡喜》再來進行自我反觀,隨之而來的現實啟示正在影響更多人。
電視劇創作以現實主義為主調,但當前也不乏部分作品存在脫離于現實、懸浮于社會的狀況。“偽現實”劇集或許能占據一時的話題熱度,但終究登不上臺面,難以贏得觀眾持久的掌聲。《小歡喜》自播出以來,關注度和口碑雙向上揚,這得益于它既還原了生活又不失其鮮活,真實性與戲劇性在其中得到了理想的統合。劇中展現的三組家庭群像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家庭的縮影,符合大多數現實家庭的生活樣態。他們面臨高考壓力和代際碰撞不斷產生的矛盾,但矛盾之下不變的卻是對彼此的關切和深愛。這或許就是中國家庭的真實狀態,更是經過錘煉提純的生活現實。在無限貼近真實生活的同時,《小歡喜》也保持著靈動的藝術感染力。劇中很多細節不斷延展著角色的內涵和多面性,進而勾勒出更豐滿的人物形象。有如諸種幽默詼諧的臺詞強化了角色魅力,又如早餐后桌上留下的雞蛋殼和進門換鞋等點滴細節為作品增加生活溫度;關于擇校、早戀等議題的聚焦也進一步潤色了作品對教育觀念的探討……這些都為這部現實題材劇集的表達增色、提亮不少。
《小歡喜》在揭示中國家庭的種種現實之余,更蘊含著激揚向上的價值觀,賦予生活以美好的憧憬。新時期,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對于個人成長、教育觀念和親子關系的審視與探討理應更準確地對接當下的現實語境。《小歡喜》以高考話題切入,通過劇中人物的際遇和成長,折射出時代細微而深刻的改變。方圓遭遇中年失業,放低“政法大學畢業高才生”的姿態去做網約車司機;季勝利回歸家庭,改變官僚作風學會溫存體貼;方一凡學習成績不佳,轉變思路結合特長參加藝考;喬英子報考航天專業的夢想回應著當下中國航天事業騰飛的步履……劇中人物的成長走向正是當下現實的諸種投射,也契合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展望,這是我們需要的現實主義:既植根現實土壤,也張揚浪漫情懷;既折射生活真實面貌,又賦予生活以美好想象。
就像是透視中國家庭的一面鏡子,《小歡喜》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你我。當現實被一一映照出來,除了生活的陰晴雨雪不定,人生的陰晴圓缺難言,剩下的一個“愛”字足以觀照;劇中的每個角色具體而微,從“入困”到“脫困”的過程都以“成長”為過程、以“愛”為最終落腳點,這便構成了“溫暖現實主義”的真正注腳。
(作者:趙聰,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任編輯)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