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70年,看“民生賬本”助力市民收獲更多“幸福感”
收入多少錢,花到哪里去,錢怎么花的,如同每人家里都有本賬一樣,政府也有自己的一冊賬本,就是通常所說的財政。新中國成立70年,伴隨著經濟騰飛,北京財政實力逐漸增強,本市收入規模由1949年的2386萬元壯大為2018年的5785.9億元,翻了24249倍,支出規模也相應大幅增加。
新中國成立時,經濟一窮二白,市財政局數據顯示,1949年,全市財政地方收入為2386萬元(折為新幣),全部上繳中央,支出規模很小。到1977年,全市財政收入完成42.8億元,支出17.7億元。而到2018年,本市財政收入完成5785.9億元,支出規模也達7175.9億元,實現從一窮二白到國富民強的歷史性跨越。
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教育、養老、醫療、社保、住房等各項民生改善,都能看到財政資金的身影。 “政府賬本”反映著城市經濟的變遷,也折射著百姓的民生之變。
減。2018年,本市推出降低增值稅稅率等系列措施,共為企業和社會減負約400億元。2019年落實中央減稅降費政策,同時在地方權限范圍內頂格減征小規模納稅人房產稅、資源稅等“六稅兩費”,預計全年將為市場主體新增減稅降費近1800億元。在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今天,北京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負”,激發市場活力,確保減稅降費紅利充分釋放。
投。在財政投入方式上,北京已經從過去“點對點”直接打入財政資金,變為現在的打好財政政策工具“組合拳”,更多采用股權投資、基金、貼息、注入資本金等間接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發揮財政投入的引領、放大作用。北京市設立系列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向高精尖產業匯聚。這種投入,是財政收入引領社會資本投入的一種有益嘗試,對于全面推動“四個中心”建設,推動高精尖產業集聚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補。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北京市不斷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不斷加大民生保障類支出比重。數據顯示,本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保持在八成以上。以今年為例,包括教育、交通、農林水利、醫藥衛生等民生方面,財政投入就達上千億元。多年來,北京財政始終堅持厲行節約,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從嚴從緊編制“三公”經費預算,確保將經費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相關領域,補短板、兜底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曬。財政不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還要告知于民,讓百姓對政府的錢如何花有更為直觀的認識。70年來,本市財政透明度也在不斷提升,2019年,本市財政信息公開已連續5年蟬聯全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榜首。自2011年起,北京市不斷擴大公開部門決算范圍,不斷細化公開內容,不斷調整公開方式,打造市級部門決算的“北京模式”,讓百姓把“政府賬本”看得明明白白。
“減、投、補、曬”四個字,不僅折射出北京財政投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真實一面,更反映出北京“用政府的‘緊日子’換民眾的‘好日子’”的最大誠意。70年來,北京“民生賬本”的一筆筆支出,讓百姓切實體會到了民生賬本的厚度與溫度,助力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
文/逯軍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