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北京國際美食:外賣帶動夜經濟
特點
國際美食vs傳統中餐筆單價:國際美食筆單價較高。圖表數據顯示,20-40元、60元以上區間內,國際美食均比傳統中餐的訂單多1-2個百分點。而在0-20元低價區間,傳統中餐的訂單占比多于國際美食,說明國際美食整體客單價略大于傳統中餐,這受部分國際美食本身單價相對較高的影響。
另外在40-60元區間,國際美食與傳統中餐訂單占比相同,并且整體的價格分布兩者相似,各區間相差保持在1-2個百分點,價格差對訂單占比影響較小,說明價格不再是影響消費的決定因素,更多消費者根據自己喜好和需求進行選擇。
根據北京國際美食和傳統中餐訂單分布地區來看,工作和高校場景更偏愛國際美食。圖表數據顯示,住宅區是傳統中餐和國際美食訂單分布均比較密集的區域,均占據兩者一半的訂單比例。除此之外,國際美食在寫字樓和學校的訂單分布明顯多于傳統中餐。
寫字樓和學校場景更多的是年輕消費者和商務洽淡人士,這類消費群體追求創新、渴望新事物,同時根據工作需求進行消費。另外,傳統中餐住宅區訂單分布高出國際美食8個百分點,說明消費者在家中用餐更傾向于選擇傳統中餐。
隨著北京“夜經濟”持續升溫,啤酒、烤串、小龍蝦等品類成為“深夜食堂”的熱銷品類,除了這些傳統的夜間消費餐品之外,國際美食消費需求也隨之驟然上升,并有多元化發展趨勢。
圖表數據顯示,根據北京國際美食夜間訂單量增幅情況來看,國際美食在夜間的需求量呈現上升趨勢,且增速迅猛,其中新加坡菜、越南菜等小眾菜品夜間訂單增速達到10倍。另外日料、韓料、西餐等常見的國際美食品類訂單平均增速也超過100%,說明消費者晚餐和宵夜選擇更加多元化,國際美食逐漸成為夜間飲食消費的重要選項。
注:由于西式快餐與外賣場景契合度高,線上訂單優勢明顯,為突出更多國際美食品類,上述數據中不包含西式快餐品類的相關數據。
趨勢
2019年北京國際美食市場呈現品類多元化的趨勢,圖表數據顯示,除了日料、韓料、西餐等常見國際美食品類訂單份額和門店分布上升之外,新加坡菜、意大利菜等其他小眾國際菜系也不斷進入北京市場,深受北京消費者喜愛。其中,西餐、日料、韓料與其他菜系相比,訂單份額和門店分布數量遙遙領先,但是從增長態勢來看增速平穩,這與原本市場占有率有很大的關系。
新加坡菜、意大利菜等小眾國際菜系由于近幾年新進入北京市場,門店分布訂單份額發展趨勢尚不明顯,在消費端,消費者對于小眾國際菜系的消費需求越來越旺盛,比如今年東南亞菜系在北京市場突然爆火,國貿、三里屯等商圈越南、泰國餐廳數量明顯增多,國際美食仍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圖表數據顯示,年輕消費群體成為國際美食消費的主力軍。在幾大國際菜系的訂單排名中,北京各個高校商圈的訂單量名列前茅,這與年輕人口味多樣化、喜歡新鮮個性美食的消費習慣密不可分,另外高校場所的外賣活躍度居高不下。在社交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不少年輕人通過網絡、社交認知餐飲品牌,并打卡進行售后評價,促使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前來拔草。
除此之外,由于各個旅游景點消費群體多樣化,不同品類的國際美食訂單量較為活躍。比如大興亦莊文化園商圈意大利菜活躍度第一,而天安門西商圈日料訂單量則位列第一,這與所在商圈的國際美食門店分布有很大的關聯。
圖表數據顯示,從門店和訂單數量增幅情況來看,北京國際美食門店和訂單數量快速上升,消費者選擇性更加多元化,像西班牙菜、意大利菜、馬來西亞菜、墨西哥菜等小眾美食品類增幅明顯,西班牙菜、意大利菜在門店數量迅猛增長的基礎上,訂單數量增速達到10倍,可見國際美食在京發展迅速,且品類更加豐富。
像日料、韓料以及西餐等常見的國際美食品類,由于進入市場的時間較早,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因此門店分布及訂單數量的增速不及新涌入的小眾國際美食品類,但仍保持著一定的發展速度,整體來看,國際美食在北京保持迅猛的發展態勢,且呈現多元化發展,小眾國際美食的崛起對于國際美食在京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良好的推動作用,這也離不開消費者對創新消費、意識消費的熱情和追捧。另外,不少菜品數量增長不大,但訂單量增長迅速,具有一定市場潛力。
注:由于西式快餐與外賣場景契合度高,線上訂單優勢明顯,為突出更多國際美食品類,上述數據中不包含西式快餐品類的相關數據。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