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解除女童心臟上的“橡皮圈”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2日10時訊(通訊員 劉嘉)“將左鎖骨下動脈血管切除,重新移植吻合到正常的主動脈弓上方。”近日,在重醫兒童醫院手術室里,胸心外科李勇剛副主任帶領團隊為5歲女童成功實施“狹窄血管環”血管移植手術。
10月10日下午,重慶下著蒙蒙細雨,天氣陰冷,但重醫兒童醫院胸心外科病房卻格外溫暖。來自安徽5歲的馨馨可以出院了,馨馨的爸爸媽媽臨走前為胸心外科李勇剛副主任、雷洪波醫生和全體醫護人員送來一面錦旗。
“我們無法用華麗的詞匯來表達對李醫生和其他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能做的只有送上一面錦旗,感謝,感謝你們!”馨馨媽媽張女士回憶起術前三天兩頭帶生病的女兒往醫院跑的場景,看著現在活蹦亂跳的女兒,激動得有些語無倫次。
“懷孕五月做產檢時,醫生就告知孩子心臟可能有問題。”盡管如此,張女士和丈夫還是頂住各方壓力生下女兒。
果然,出生后的馨馨抵抗力差,經常感冒,不過在爸爸媽媽小心翼翼地呵護下還算順利長大。“孩子長到3歲時,當地醫院建議我們給孩子做手術。”輾轉多家醫院,綜合朋友建議和上網搜索的信息,馨馨爸媽最終決定暫時放下工作帶孩子遠赴重慶,來到重醫兒童醫院治療。
馨馨的心臟究竟有什么問題呢?
“馨馨的心臟上有一根“橡皮圈”似的血管環壓迫著食道和氣管,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畸形,非常罕見。”李勇剛副主任介紹說,正常情況下,主動脈起始于心臟的左心室,形成一根大血管,向上拱起為主動脈弓(全身最大的血管),分布在氣管和食道的左側,而馨馨的主動脈弓卻生長在了右側,供應左側的血管也發生了變異,從右側主動脈弓發出,再從氣管和食管的后方繞行到左側,和動脈導管韌帶形成了一個“O”型的血管環,隨著血管的搏動,像“橡皮圈”一樣緊緊地壓迫著氣道和食道,阻礙呼吸和進食。
女童鋇餐檢查后的食道顯影 醫院供圖
“孩子入院后進行了相關檢查,發現食管已明顯被‘血管環’壓迫,出現狹窄,當孩子進食固體食物時會出現哽噎,”李勇剛副主任說,“另外,迷走左鎖骨下動脈的根部已形成了巨大的Kommerell憩室(是胚胎后期由左側第四動脈弓殘余組織所形成的一種極為罕見的血管畸形,以下簡稱憩室),直徑已超過正常鎖骨下動脈的2倍,憩室的持續生長不僅可繼續壓迫氣管和食管,還可形成血管瘤,有發生致命性破裂大出血的可能。”
迎難而上 “O”型血管環終被打斷
一方面,手術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手術十分棘手。“若切斷動脈韌帶和迷走左鎖骨下動脈,雖可離斷“O”型血管環,但可能出現左上肢的血供障礙導致左上肢發育不良甚至壞死;若不切斷,隨著年齡的增長、憩室的增大,會再次壓迫氣管、食管,且若憩室形成動脈瘤,還有破裂出血的生命危險。”李勇剛副主任說,“徹底治愈的手術方案包括精細解剖縱隔血管、氣管、食管,切斷動脈導管韌帶,切除憩室,進行鎖骨下動脈移植,解剖范圍大,術中損傷迷走神經、膈神經、喉返神經、胸導管以及大出血的風險隨之上升。”
面對家屬百分百的信任,李勇剛副主任決定:“手術必須做!”
在胸心外科吳春主任和李勇剛副主任的主持下,團隊立即啟動MDT(多學科診療模式)。放射科何玲主任為患兒三維重建左鎖骨下動脈和主動脈弓關系,ICU醫師制定術后呼吸機輔助治療及營養支持策略,麻醉科醫師制定麻醉插管的方案和應急預案……
人體心臟解剖說明圖 醫院供圖
術中,麻醉醫師“意外”發現孩子不能插入和體重匹配的氣管導管,且插入的深度也較同齡孩子更淺、氣道峰壓值明顯高于通常的壓力,頓時參與手術的每一個人的神經再次繃緊。
切開、解剖、分離、牽引、顯露、止血、縫合,3個多小時里,李勇剛副主任用精湛嫻熟的操作,順利切斷“O”型血管環,解除受壓氣管、血管,成功切除Kommerell憩室,并將左鎖骨下動脈吻合到前方的左頸總動脈上,不但徹底解除氣管、食管的壓迫,還完好的保留了左上肢的血供。
“氣道壓力降下來了,真是立竿見影!”麻醉醫師向李勇剛副主任豎起大拇指。
“手術很順利,術中出血很少……愿孩子早日康復!健康成長!”張女士眼角瞬間濕潤,雙手顫抖著看著手機里李勇剛副主任發來的信息。五年了,這是夫妻倆心心念念期盼得到的結果,終于,壓在夫妻倆心頭五年的大石頭落下啦。
“吃得比以前多了,人都說做完手術后會瘦,她卻長了兩斤。”馨馨媽媽笑著地說起手術后孩子明顯的變化。
“來重慶前就在網上看到李勇剛副主任的評價非常好,來到重醫兒童醫院后我們真正感受到:從最開始在門診見到李勇剛副主任,到住院、術前溝通、術后交流,每次見到他,態度都是那樣耐心溫和,溫文爾雅,讓我們非常安心非常暖心。”張女士談起帶孩子遠赴重慶就醫感受,“請允許我們再一次感謝你們,感謝胸心外科的醫護團隊,愿你們一生平安!”
重醫兒童醫院胸心外科團隊一直用仁心仁術為每一位患兒的“心”重建生命的希望、為良好的醫患關系搭建心靈的橋梁。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