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幾個月可以把尿?
鄰居大娘抱著一個多月的孫子來串門,小家伙瞪著兩只黑溜溜的眼睛,東瞅西瞅,甚是可愛。過了一會兒,大娘說:“該尿尿了。”說著,就扯掉小家伙的尿片,把起尿來。我驚訝道:“這么小的孩子還用把尿?”“是啊,不都是從小把尿的嗎?”大娘說。
確實,在鄉下,有不少老人像大娘一樣,習慣了從小就給孩子把尿,覺得這樣不僅能省掉紙尿褲的錢,還能讓孩子早早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一、過早把尿不利于孩子健康
著名兒科專家崔玉濤認為,過早把尿對孩子不是好事。孩子在出生后的頭幾個月里,會頻繁地小便,且沒有規律。而把尿時,需要把孩子的兩條腿往旁邊擴開,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寶寶的髖關節發育。此外,還容易造成肛裂、脫肛等情況。據說,國人的痔瘡發病率高,就與幼時的把尿把屎有很大關系。
人之所以能自主控制排尿,是因為體內的括約肌,而括約肌一般在3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1歲尤其是6個月內的寶寶,是沒有控制自己大小便的能力的。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完全不想讓把尿,身子劇烈扭動、反抗的情況下,有些家長還是固執地按著孩子,堅持把尿到底,這樣更是不對的。家長完全沒有在意寶寶的感受,而是憑著自己的意愿,強制孩子。即便有時孩子真的尿出來了,也是因為條件反射,或是寶寶到了尿尿的時候,而不是說孩子真的可以控制拉屎拉尿了。
二、寶寶幾個月開始把尿好
把尿是一種中國式的作法,在西方國家,是沒有把尿一說的,西方的媽媽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把尿,更沒有實踐過。美國媽媽一般會隔一個多小時給孩子換一次尿布,一天平均要換10多次,所以寶寶并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我們也經常看到影視片中,二三歲的國外寶寶什么也不穿,只穿個紙尿褲跑來跑去,這在國內是很少見的。國內更多的情形是孩子穿著上衣,赤著屁股在地上玩。還有一種說法,國外普遍認為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尊嚴,隱私部位是不可外露的。所以孩子們從小就穿紙尿褲,想尿就尿,不用受大人控制。
西方兒科普遍的觀點是:孩子2歲后,再訓練大小便比較好。他們認為孩子需要感受到來自膀胱或者腸道的刺激,知道排便上廁所和褲子干凈的關系,可以控制“括約肌”,生理和心理都完全準備好了再開始訓練,否則只對給孩子帶來太多壓力,反而影響訓練完成的時間。
但國內外的情況并不完全相同,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根據不少兒科專家和媽媽們的建議和反饋,給寶寶把尿把屎最好控制在孩子一周歲以上。崔玉濤老師則建立1歲半以后,這個時候的孩子肌肉、神經已經有了一定的發育,會坐會蹲會起來,知道了排便在身上不舒服,并且有能力使用坐便器,這個時間進行入廁訓練比較好。
但正所謂個體與群體總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沒有放之四海皆適應的標準,爸爸媽媽可以根據自家娃的情況,遵循孩子自然發育的規律,來決定把屎把尿的年齡。但最好等孩子一周歲以上,以避免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24評論
大頭翔爸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11-12 10:12
2贊
踩
這個問題我非常有發言權,因為在我身邊就有一個淚的教訓!我侄子從月子里就開始把尿,結果到2歲多了,還不能控制小便。
侄子生下來出院回家之后,家里的老人家就開始給孩子把尿,雖然哥哥和嫂子也知道把尿會對脊椎造成傷害,可是老人說:“只要注意姿勢就沒事,誰誰家孩子還不是把尿好好的。”
結果出了月子之后,侄子睡覺每超過半個小時就會自動醒來,一把就尿,一開始哥哥嫂嫂只覺得是他的生物鐘比較特別,后來才發現他是尿醒的,而且尿醒之后就很難睡著,睡眠質量也很差。后來才意識到,侄子的發育緩慢、大動作時間推遲、每個月感冒一次可能也跟把尿有關系!
侄子在1歲之后就不愿意讓把尿了,一把就哭鬧、挺直大腿,最后強行把尿拉了,其實這不是他真的想尿尿,而是把的動作的條件反射!
后來哥哥嫂嫂上網一查,才知道把尿不僅會影響嬰兒的脊椎發育,還會使膀胱約括肌受到損傷和得不到刺激,膀胱容量小存不住尿,嚴重還會造成孩子脫肛、肛裂的問題,還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提醒大家,把尿時省下的心,都是欠下的債,要還回去的。我們以為過早的訓練可以讓以后更加便利,其實是在影響孩子的自我排泄能力。而且事實證明,不把尿的孩子會更早地學會自主便尿和控制排便,而長期把尿的孩子,對便意的掌握差,也會更晚學會自主控制。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