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我們該怎么做?
這兩天刷微博時,看到了一則讓人心塞的新聞。
江蘇鹽城有個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里的物品,不得不找媽媽替自己賠償。
媽媽賠償之后,因為不滿孩子的行為,就開始訓斥指責他。
結果,男孩不但不認錯,反而憤怒地沖上去打媽媽,還掐媽媽脖子。
這下,媽媽也徹底被激怒了,和男孩扭打起來。
還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開了孩子。
這時,他們已經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可媽媽卻還在為孩子的行為生氣,不停地數落他,最后又激怒了孩子,兩人再次扭打成一團。
圍觀的群眾都說,這孩子脾氣太差了,不好好管教一下是不行的。
看到這,心里頭真是五味參雜。
和這位媽媽還有圍觀群眾一樣,生活中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最見不得孩子發怒。
孩子一怒,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因為他們認為,憤怒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脾氣不好,是個不懂事的人。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孩子的脾氣,其實是他的語言
心理學上講,孩子發脾氣,因為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而孩子的需求,主要有三方面:「 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當媽時間越久,越理解那些難以控制情緒的時候,看到孩子不明就理地生氣,常常手足無措,第一反應是想制止。
然而,在沒有了解孩子發脾氣背后的原因,就簡單粗暴地,先貼標簽、講道理,繼而以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看上去問題是解決,卻會給孩子將來留下后患。
正如前面那個男孩,媽媽的訓斥讓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他很害怕很難過,不知道如何是好。
于是,就憤怒了。
他希望通過憤怒,來引起媽媽的關注。
他的憤怒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渴求幫助。
可他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單純的認為是孩子任性,欠管教。
所以她要收拾孩子,想用暴力把他的怒火壓制住。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不管她是輸是贏,她都失去了了解和幫助孩子的機會。
一個不被允許憤怒的孩子,和一個不懂處理憤怒的母親,注定難以共建和諧的未來。
著名教育家帕蒂
- 標簽:返程投資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