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常態化疫情防控公眾個人防范指引
一、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
公眾要做好哪些個人防范?
一是要養成“一米線”、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咳嗽禮儀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
二是要做好家庭清潔衛生,經常通風,適度運動,注意營養,不接觸、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野味)。
三是針對夏季氣溫高、蚊蟲密度大等特點,科學佩戴口罩和使用空調,防蚊滅蚊,注重飲食飲水衛生,防范腸道和媒介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
二、如何養成“一米線”的
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和接觸方式進行傳播,公共場所設置并推廣“一米線”行動,實現公共場所人與人之間的精準隔離、有效隔離,避免人群聚集,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的傳播。
一是公眾個人如果要到醫院、銀行、車站、郵局、劇院、機場、地鐵、商場超市收款臺、展覽展示中心、酒店、辦證中心、商務樓宇等設置“一米線”的公共場所,要按引導標識,按照“一米線”安全距離排隊,辦理業務。
二是公眾個人要認識到“一米線”既是一條“文明線”,更是一條“健康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發養成“一米線”意識,在公交站臺等雖未設置“一米線”標識但需靠自我約束的場所,也自覺保持安全距離排隊。
三是公眾個人要響應“一米線”號召與呼吁。做到文明出行一米距離,講衛生不扎堆;文明用餐一米距離,用公筷不靠近;文明排隊一米距離,守秩序不爭搶;文明辦公一米距離,少開會不聚集;文明生產一米距離,保安全不違規。
三、如何正確的洗手?
(一)哪些時候需要洗手:①傳遞文件前后;②在咳嗽或打噴嚏后;③在制備食品之前、期間和之后;④吃飯前;⑤上廁所后;⑥手臟時;⑦在接觸他人后;⑧接觸過動物之后;⑨外出回來后。
(二)正確洗手需掌握六步洗手法:①雙手手心相互搓洗(雙手合十搓五下);②雙手交叉搓洗手指縫(手心對手背,雙手交叉相疊,左右手交換各搓洗五下);③手心對手心搓洗手指縫(手心相對十指交錯,搓洗五下);④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各搓洗不少于5下);⑤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各搓五下;⑥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各搓五下。
四、公眾個人如何做到正確的咳嗽禮儀?
注意咳嗽禮儀,既能很好地體現個人素質,也是對他人的健康負責。
1.咳嗽或打噴嚏時適當低頭避開他人,用手帕或紙巾掩面,然后把紙巾丟入垃圾桶。
2. 咳嗽或打噴嚏時若來不及拿手帕或紙巾掩面,應適當低頭避開他人,用手肘擋住口鼻。
3.如果咳出痰來,不要隨地吐痰。最好用紙巾或手帕將痰包起來,扔進垃圾桶,或者隨身帶走,事后清洗處理。
4. 打噴嚏或咳嗽后,不要隨便和他人握手,一定要及時洗手。
5.及時就診,盡早治療。如果出現咳嗽、打噴嚏等癥狀要早些就診,查明病因,盡快治療,既有利于自己的康復,也能減少傳染。
五、公眾個人如何配合推廣公筷制?
一是公眾個人到餐館、酒樓、酒家、飯莊、賓館(飯店)餐廳等餐飲企業消費時,要按公筷制使用提醒標識,自覺使用公筷公勺分餐。
二是公眾個人要逐步培養主動使用“公筷制”意識,在外就餐按標識提醒或服務人員提醒使用公筷公勺,理性對待餐飲企業的提醒。
六、如何科學佩戴口罩?
(一)普通公眾
1.居家。
防護建議:無需戴口罩。
2.戶外、公園。
防護建議:建議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離,無需戴口罩。
3.交通工具。
防護建議:騎車、自駕車時,無需戴口罩;乘坐公交、地鐵、長途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時,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4.公共場所。
(1)超市、商場、餐廳、展館/博物館、體育館/健身房等場所。
防護建議:公眾需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2)劇場、影劇院、地下或相對封閉購物場所、網吧及乘坐廂式電梯等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
防護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5.會議室。
防護建議:確保有效通風換氣,保持人員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二)特定場所人員
1. 辦公場所及廠房車間人員。
防護建議:確保有效通風換氣,作業崗位工作人員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離情況下,無需戴口罩。
2.公共場所服務人員。
如商店、公共交通工具、餐館、食堂、旅館、單位社區進出口、企業前臺等場所工作服務人員。
防護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3.校園內人員。
(1)托幼機構人員。防護建議:因幼兒特殊生理特征,不建議戴口罩。托幼機構教師、值守人員、清潔人員及食堂等工作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2)中小學校人員。防護建議:需隨身備用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校園內,學生和授課老師無需戴口罩;學校進出值守人員、清潔人員及食堂工作人員等服務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3)大中院校人員。防護建議:確保有效通風換氣、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離情況下,教職員工和學生無需戴口罩;在封閉、人員密集或與他人近距離接觸(小于等于1米)時,需戴口罩;學校進出值守人員、清潔人員及食堂工作人員等服務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4. 醫院就診、探視或陪護人員。
防護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5.養老院、福利院、監獄和精神衛生機構人員。
防護建議:此類機構內人員無需戴口罩;外來人員、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三)重點人員
1.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從入境開始到隔離結束)。
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無呼氣閥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
2.居家隔離人員。
防護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獨處時可不戴口罩。
3.發熱、咳嗽等癥狀人員。
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無呼吸閥符合KN95/N95級別或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
4.嚴重心肺疾病患者和嬰幼兒。
防護建議:嚴重心肺疾病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戴口罩。3歲以下嬰幼兒,不戴口罩。
(四)職業暴露人員
1.出入境口岸工作人員。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防護口罩。
2.為隔離人員提供服務的司機、定點隔離酒店服務人員、保安、清潔人員等人員。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防護口罩。
3.普通門診、急診、病房等醫務人員。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級別口罩。
4.指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的醫務人員;在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員;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環境消毒人員;轉運確診和疑似病例人員。防護建議:戴醫用防護口罩。
5.從事呼吸道標本采集的操作人員;進行新冠肺炎患者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氣管鏡檢查、吸痰、心肺復蘇操作,或肺移植手術、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員。防護建議:頭罩式(或全面型)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防護器,或半面型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防護器加戴護目鏡或全面屏;兩種呼吸防護器均需選用P100防顆粒物過濾元件,過濾元件不可重復使用,防護器具消毒后使用。
(五)使用注意事項
1.注意衛生,佩戴前、脫除后應做好手部衛生。
2.需重復使用的口罩,使用后懸掛于清潔、干燥的通風處。
3.備用口罩建議存放在原包裝袋,如非獨立包裝可存放在一次性使用食品袋中,并確保其不變形。
4.如佩戴口罩感覺胸悶、氣短等不適時,應立即前往戶外開放場所,摘除口罩。
5.廢棄口罩歸為其他垃圾進行處理,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密集場所工作人員或其他可疑污染的廢棄口罩,需單獨存放,并按有害垃圾進行處理。
來源:三明市健康教育促進中心
- 標簽:2007中華小姐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