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01
家長越喜歡講道理
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沒用,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
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么辦,她講述了這么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于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臟的。
陳述完事情后,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次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抵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如何教育她?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干凈,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并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么簡單,我怎么沒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于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沒道理。
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么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么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我曾看到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
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
張中良知道后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后,慕恩變得特別懂事。
這一個細節,足以讓我們對張中良夫婦更加敬佩,他們也許沒學過教育學、心理學,對教育的理解卻那樣透徹,沒有對孩子的真愛,是不可能有這份悟性的。
“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理論上人們都認可,可遇到問題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總是如何勸說孩子,如何給孩子講道理。
比如我經常收到這樣的來信:年輕父母們詳細陳述了老人帶孩子如何包辦溺愛,導致孩子有許多毛病,后面提出的問題卻是:“這種情況下,我如何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改正缺點?”
也有不少家長,他的孩子遭遇了學校老師的冷暴力,導致孩子厭學。家長不去想辦法向學校反映,解決老師的問題,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師溝通的努力,卻來問我“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再厭學”。
- 標簽:akrios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