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兒童在理解外界方面的問題(三)
3、交談時的困難
一些孤獨癥兒童從來不說話,終生緘默不語。另一些(很可能比半數多一點)的確學會至少說少數幾個詞語,雖然他們幾乎總是比正常孩子開始說話要晚得多。他們常常從重復別人說過的詞語開始,尤其是一個句子中的最后一個詞或者最后幾個詞,往往會模仿說話者一模一樣的聲調和抑揚頓挫。對這個孩子來說,詞語的重復似乎沒有什么意義,這種無意義的重復(像鸚鵡那樣)叫做反響語言(echolalia)。一些孩子重復他們在過去聽到過的詞語或者短語,這叫做“延遲性反響語言”(delayed echolalia)。偶爾有這種情況,一個孩子可能在適當場合說出一個重復的短語。例如,他也許習慣說“你沒有關門”,一遍又一遍重復。碰巧這樣說適合當時的情景,因而看上去這個孩子知道他在說些什么。這就容易使人誤會,以為那個孩子理解的比他實際上要多。除非你非常了解他,知道他只是在重復別人說過的話,而無論這些話是否恰當!
一些孩子永遠過不了這個階段,不過另一些繼續向下一階段前進,他們開始說一些他們自己說出來而確實有其意義的詞語和短語。一開始,小孩會說出他想要的東西的名稱,如“糖果”、“飲料”、“冰淇淋”等,然后在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后可能繼續進步去使用短語。孩子是在重復他曾聽到他人用過的短語,還是孩子自己編出來的短語,這二者的區別不難分辨。前者說出來很快、很容易,用的是原來說話人的語調,而且語法正確。后者是費很大勁說出來的。在語法或詞意方面有許多錯誤。就象一個正常人學一門外語那樣,孤獨癥兒童感到難以使用“在……內”、“在……上”、“在……下”、“在……前”以及“因為”等連接詞語。他們也許會把這些詞統統漏掉,例如會說“要午飯”,“去汽車商店”等。這些孩子會犯的共同錯誤之一,是混淆意義相反的兩個詞,或者使用對應的一組詞中的一個,有時意義正確,有時意義相反。因而“開燈”可能是請求開燈或者關燈,要根據情況而定。往往人們會明白那孩子使用“開”這個詞時,意思是說要把燈打開或者關掉,因而他并沒有掌握“打開”或“關上”的確切意義!
成組對應使用的詞往往會混淆不清,可能把“刷一刷”叫做“梳一梳”或者可能把短襪叫做“鞋子”。最初“爸爸”、“媽媽”也有可能說錯。他通常的行為表明,這并不是因為孩子不知道這種區別。他的問題在于他不能又快又容易地隨心說出恰當的詞,因而出現口語錯誤。
孩子們可能把句子中的詞序顛倒,例如“把床放在毯子上”、“草莓攪牛奶”等。要是你問一個孩子“你往盒子里放什么?”,他很可能說是“柜子”,因為他把他聽的話理解為“你要把盒子放到哪里?”。孤獨癥兒童,即使是少數的在說話方面取得很大發展的,也不能靈活地使用詞語或者表達出細微的概念。他們往往只學會一個詞或者一個短語的其中的一個含義,而且停留在這一意義上。當孩子最初開始理解時,他聽見他的母親說“你要餅干嗎?”待到他會說話時,他也說“你要餅干嗎?”因為這是一個會打開餅干罐的神奇的短語。聽起來,這個孩子稱呼自己為“你”而不是“我”(這在技術上說叫做“代詞倒轉”)。正常的孩子在很短一段時間里也可能這樣做,不過很快就會學會代詞的正確使用。如果你能考慮到這一點,就不會因為孤獨癥兒童會有這些問題而感到驚奇。真正的奧秘在于正常兒童怎么會如此迅速地學會正確使用這些詞語的。
孤獨癥孩子可能會由他初次聽到它的情景所決定,使用整個句子而只指某一件事。有個孩子過去常說“不要把它扔到窗外去”,表示的意思“不要”。這些孩子還往往學會一個名稱來表示幾件事,因此,要是他們聽見廚房炊事用具既叫“爐子”又叫“烤箱”時,就會混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