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懼
恐懼是人的本能,孩子出生后,就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恐懼。而有些恐懼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有些恐懼卻是非常不正常的,希望父母們予以鑒別。育兒專家指出,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懼。
1~6個月
6個月以內的嬰兒,聽力極為敏感,較大的噪音很容易令他產生恐懼。他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驚恐,如突然嚎哭、四肢震顫、眼神中流露出恐懼等。這時,父母及時的抱撫十分重要,可輕拍嬰兒的背部,用他習慣的節奏輕輕搖晃他,或哼唱嬰兒熟悉的樂曲。
6~9個月
此時嬰兒開始走出家門,接觸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害怕陌生人”成為這一階段孩子恐懼的主題。父母不要把孩子單獨留在陌生環境里,也不可 強行把孩子交給別人抱。與此同時,父母應逗留在孩子的視野范圍內,盡量不要給孩子“單獨留下”的壓力。這一階段的嬰兒會抗拒洗澡,會因恐懼而大哭。此時, 與其強行把孩子抱進浴缸,不如讓他在獲得足夠安全感的情況下逐步與水接觸。如漂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可以幫助孩子逐漸戰勝恐懼。
9~24個月
這一階段孩子的母親多數已重返工作崗位,孩子第一次分離焦慮開始出現,如果這一階段還伴隨著斷乳、分床等,孩子害怕母親突然“消失”的情緒會更 嚴重。不跟孩子打招呼就離開,這種做法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分離的難度,事實上會使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感無以排遣。因此,正確的做法是,母親離開時要正式與孩子 告別,并在承諾的時間內歸來。慢慢地,孩子對分離的害怕程度,就會降低。
2~6歲
隨著孩子體力、智力和生活經驗的不斷發展,孩子恐懼的事物變得越來越豐富,恐懼體驗也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可能會出現比“感受性恐懼”更高層次的“預想性恐懼”,比如孩子從未打過“吊瓶”,就會對護士產生強烈的恐懼感以至于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就哭。
一般來說,對生病、死亡、獨處、黑暗及想象中怪獸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頂峰,而到了6歲以后,開始下降。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父母對孩子所恐懼事物的合理解釋,父母的諒解、聆聽對孩子消除恐懼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