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你的寶寶感覺系統失調
3歲的Cindy在爸爸媽媽、老師的眼里,是個心不在焉的孩子,她的記憶力也很差,爸媽老師才交待的事情馬上就會忘得干干凈凈。不過,Cindy卻對一些細小動靜很敏感,常常被吸引。
楊楊是4歲的男孩,從小就開始學彈鋼琴、背唐詩,聰明活潑、能說會道,可是他脾氣大、易受驚,在幼兒園里也坐不住,注意力很難集中,還老是欺負其他小朋友。
6歲的小貝,學東西挺快,但總是粗心,很簡單的計算會出錯,寫字筆劃或部首顛倒,抄寫時,他必須看一個字寫一個字,有時一個字還得看兩三遍。
嘟嘟一直不喜歡穿毛衣,就算是棉的衣服稍微粗糙一點也會哇哇大叫,家里人都認為是寵的,怎么他的皮膚就這么精貴呢?
你家的寶寶也有類似的情況嗎?先別忙過多懲罰孩子,其實,以上這些寶寶都不同程度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癥。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孩子在7歲以前就可以完成感覺統合的過程,在身體、大腦、感覺(視、聽、嗅、味、觸等感覺器官)之間建立起協調的關系。所以,爸爸媽媽在這之前的很多做法相當重要,讓我們來看看哪些是正確的做法,哪些是錯誤的呢?
“我從國外回來,喜歡讓寶寶在地上爬,寶寶的姥姥姥爺經常呵斥我,說地上不干凈,而且孩子遍地爬哪像樣,還是讓孩子快學走路的好。”
專家意見:
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能夠自由自在地爬行,鍛煉其手腳協調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家寶寶搖搖晃晃地站起來了,趕緊給孩子買個童車,讓寶寶在里面安全又舒適。”
專家意見:
很多爸爸媽媽因為怕孩子受傷,或因住宅面積小而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早早地買了童車,將孩子局限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剝奪了孩子自由自在爬行的權利,這使孩子失去很多探索周圍環境的機會,也不利于手眼協調能力、感覺綜合能力的良好發展,這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現在那么多感統訓練班,我已經給寶寶報名了,讓小保姆帶著孩子去參加吧,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太忙了,實在沒有時間。”
專家意見:
爸爸媽媽應該盡量抽出時間和孩子玩耍交流,和孩子一起玩游戲,而不要因工作、家務繁忙將孩子喂飽了了事。要知道,親子互動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感覺系統的發展,而且有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更有利于孩子的動作、性格的發展。
“我家小區有個兒童活動中心,我經常帶我家寶寶去玩,就算那些器械他還不會用,但是在那里寶寶可以看到很多同齡人,雖然他還小,不懂得和人聊天,可就算是打打招呼我覺得也比呆在家里好。”
專家意見:
爸爸媽媽應盡量創造條件讓孩子走出高樓與孤獨,給孩子找幾個同齡的小伙伴,讓孩子在與別人的交流與溝通中,刺激、調整與強化自己的各類感覺統合能力。
“我和我家寶寶玩耍時,經常讓他自己處理問題,有時候還鼓勵孩子大膽想象。我覺得和孩子玩也是有‘技巧’的,如果玩得好,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專家意見:
想象是孩子的感覺與外部事物進行碰撞的中介物,其中產生的"火花"就是新的信息,這種刺激可以使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隔壁的丫丫報名參加了鋼琴班和繪畫班。我家糖糖再怎么也不能落后啊,我看周末還是讓糖糖去學習小提琴好了。”
專家意見:
爸爸媽媽應盡可能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如打球、游泳、跑步等,而不是用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剝奪孩子的游戲、填滿孩子的生活、增加孩子的壓力。適當的體育活動不僅使孩子健康、充滿活力,而且能調整、刺激與提高孩子的本體統合能力。更有意義的是,本體統合能力的提高,對糾正孩子其它統合能力的失調起到相當重要的基礎作用。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1. 視覺統合失調
表現為閱讀困難,常會出現跳行、翻書頁碼不對、抄錯題目等視覺上的錯誤,并易產生疲勞,寫錯字、算錯數和看書"串行"。另外,在生活中丟三拉四,似乎經常在找東西。
2. 聽覺統合失調
通常聽不懂老師、爸爸媽媽的話,不清楚爸媽布置的任務,平時爸爸媽媽喊他,他也不在意。同時,他們記憶力差,和他說過多遍的事也會輕易忘掉。
3. 平衡失調
在重力感、方向感和距離感上都有問題。注意力不集中,寫字過重或過輕、字的大小不一、出圈出格、偏旁顛倒;害怕上下樓梯、好動而笨拙,經常將鞋穿反。距離觀測不準讓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方向;做事協調能力差則會使他們缺乏自信心。
4. 觸覺過敏
對別人的觸摸十分敏感,他們害怕觸摸,有時正常接觸也會被孩子認為是"打"了他。在學習與生活中表現為好動、不安、脾氣大、愛咬手指,怕剃頭、怕打針,且注意力難以集中,上課時老是做小動作。爸媽總以為孩子得了"多動癥"。觸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在心理上總處在一定的紊亂狀態,其學習與生活質量必然會下降。
5. 本體統合失調
由于各方面協調差,孩子可能運動時笨拙,如不會跳繩,跑步動作不協調,常常撞倒東西或跌倒;呼吸和語言的協調也差,唱歌發音不準,甚至會口吃等。這些原因導致孩子孤僻、害羞、固執、缺乏自信、愛挑釁、發脾氣。
感覺統合失調癥產生的原因
1. 先天影響
有的準媽媽工作忙碌、緊張、缺乏運動、做家務動作不協調等會影響到胎位,進而影響胎兒平衡的學習;有的母親吸煙或被動吸煙、飲酒、喝濃茶、喝咖啡等會造成胎兒大腦發育不足,引起出生后感覺發育不正常。很多案例表明,剖腹產的寶寶感統失調的比例比順產的寶寶高很多,這是因為寶寶出生時缺乏人生第一次觸覺擠壓體驗的緣故。
2. 太“獨立”
0-3歲是建立感覺統合能力的最佳時期。而現在的孩子都是"獨苗",居室又都是"獨門獨戶",3歲以內缺乏伙伴,無兄弟姐妹可模仿,孩子易養成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任性的性格。如果到了3歲還舍不得讓孩子進幼兒園,這對孩子以后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極為不利。這些孩子可能會有語言發育和社會交往方面的障礙。
3. 不會玩
新生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但他們無時無地不在用他們的方式感受這個世界,此時父母給孩子的每一個感覺體驗都促使他們的感覺統合功能完善。寶寶稍大一些時,一些傳統的游戲如打彈子、滾鐵環、玩紙板、捉迷藏等,還有室外的各種親近自然的游戲活動,奔跑、跳躍、爬樹、翻墻、涉水、玩泥沙等,都是寶寶感統功能完善最好的課程。
4.太溺愛
很多爸媽對孩子溺愛,造成孩子身體操作能力欠缺:不會自己穿衣、系鞋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連球也拍不了幾下。他們在“智能”培養上,則不遺余力地注重孩子視覺能力與聽覺能力的開發,讓孩子學鋼琴、畫畫、外語等。這讓孩子負擔過于沉重,少了玩耍和接觸外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