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發育稍遲無須過分擔憂
嬰兒發育情況是每一個媽媽最關心的,這一點只有這正當了母親的人才能夠理解。只要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有一份寶寶發育標準,這些標準要么是從書籍上摘抄下來的,要么是從網絡上下載下來的,如果自己的寶寶在發育上落后于標準,媽媽們就會心急如焚,甚至會立刻帶孩子進行檢查,其實這樣做有些多余,育兒單靠標準是不行的。
網絡和育兒書籍中的“寶寶發育標準”讓新媽媽們每日忙著“對號入座”,一旦孩子達不到,就懷疑寶寶不正常,甚至懷疑是腦癱,于是終日惴惴不安。記者為此專門采訪了小兒腦病科專家,專家告訴這些新媽媽
專家:3個月大的孩子,遲緩半個月以上才需要檢查;3~6個月大的孩子,遲緩1個月以上才需要檢查;6個月~1歲大的孩子,遲緩兩個月以上才需要檢查。
很多標準是可以參考的,但是其實這些是給醫生們看的,并不適合媽媽們“對號入座”。并不是說只要不符合標準就是孩子有問題,“這就像一個地里的莊稼,不可能要求它們都一般高,肯定參差不齊,孩子們的發育也是如此,是允許有一定落后范圍的。我們在臨床中得出的經驗是,3個月大的孩子,落后半個月以上需要進一步檢查;3~6個月的孩子,落后1個月以上需要進一步檢查;6個月~1歲的孩子,落后兩個月以上需要進一步檢查。”李恩耀舉例,“比如說,10個月的孩子有平衡感了,已經可以站立,但如果1歲時才會站立也是正常的,若超過1歲3個月了還不會站立,那就可能有問題,應該引起重視。所以說,掌握準確"落后"多少算異常,是最重要的。”
無論是網絡上還是育兒書籍之中,寶寶發育標準都是隨處可見,這些標準并不是錯誤的,只不過我們在使用上應該靈活掌握,這些標準實際上只是一個范圍,就如同上文所說的那樣,即使是一塊地里的莊稼也是有高有低的,有的孩子發育較快,有的孩子則發育稍遲,這些都是正常的,家長無須擔心,只有孩子發育速度明顯低于標準的情況下我們才需要帶孩子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