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良飲食行為對策
在糾正寶寶的不良行為時,需要修正的是家長的行為。
不良行為之應對
對策1:對寶寶的進食要放松。家長只需要提供食物的種類,吃多少則應有寶寶決定。家長也必須了解每個寶寶的生長有個體差異,寶寶只要在正常范圍內生長即為正常,而不能要求寶寶一定要“達標”,也不要去和其他的寶寶比較。
對策2:干預。家長提供的食物種類要多,但每種食物的量不要太多,讓寶寶能接受不同顏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質地的食物。寶寶在接受新食物時都會將食物頂出或出現惡心,這是寶寶自我保護的能力,但家長不能就此將該食物從膳食中去除。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寶寶不熟悉的食物經常讓他看到,即使暫時不給他吃也無關。這個技巧保證了寶寶一直有機會看到和嘗試新食物。同時,在烹調食物時要注意色、香、味俱全,食物不要切得太大,要符合寶寶的口型才容易接受。
對策3:進餐時間的安排。不同年齡的寶寶進餐時間和進餐次數有所不同。4個月前每天一般進食7次配方奶粉,每次約120毫升(喂養次數可更多);4—6個月的寶寶每天進食6次配方奶粉,每次150毫升,加上一次米粉;7—12個月的寶寶每天進食4次配方奶粉,每次180毫升,加上3次輔食;1—3歲的寶寶則每天2—3次配方奶粉,總量400—500毫升,加上3次正餐。一般的進餐時間為20—30分鐘,吃不完就應該取走,在兩個小時內不再給寶寶任何食物。
對策4:利用就餐的環境。固定的座位和食具更易形成條件反射,如讓寶寶在高椅子上吃飯,久而久之當你把寶寶放到高椅子上就意味著要吃飯了,寶寶的大腦中就會形成進食的興奮狀,唾液腺也會分泌,為進食做好準備。對一個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寶寶來說,進餐環境應安靜,在視覺、聽覺沒有干擾的地方進行,還要固定喂食的人。寶寶的座位要舒適,身體要有支持,確保進食動作協調。小嬰兒應該靠在喂食人的臂彎中或坐在大腿上;大一點的寶寶可坐在高椅上,讓寶寶騰出雙手自己進食。飯前飯后都不要進行劇烈的運動,可提早5—10分鐘告訴寶寶要吃飯了,休息一下、洗手!
對策5:家長和寶寶的互動作用。家長要學習掌握寶寶饑餓時發出的各種信號,并及時做出反應,如將寶寶抱起、輕柔地說話、及時喂食,當寶寶吃飽時要及時停止。親子互動作用的研究發現,最有效的喂食模式是由嬰兒決定吃的時間、吃的速度和吃的量。而父母對寶寶進食特別焦急會影響這種互動作用,而使喂養更困難。
對策6:定期去兒保門診檢查,測量體重、身高,只要寶寶生長正常或始終在自己的生長軌道中生長,家長就不用著急,這同時也提示寶寶的進食量已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